在材质科学中,金属疲劳可以被定义为由于周期性加载造成材料裂纹的产生与扩展。当疲劳裂纹初次形成后,每次加载都会使裂纹增长,并且通常会在断裂面上产生细小的条纹。这些裂纹会持续增长,直到达到临界尺寸,此时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超过材料的断裂韧性,最终导致结构的快速断裂。无论是金属成分还是塑料、复合材料,以及陶瓷等大多数材料,都似乎会面临某种形式的疲劳相关失效。
在历史上,疲劳故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金属上,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初,铁路车轴的突然失效被认为是金属晶体结构的脆裂,但这种看法已被后来的研究推翻。随着科技进步,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于金属疲劳的机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以此提升材料的设计与使用安全。
疲劳失效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裂纹形成、裂纹增长的阶段一与阶段二,以及最终的失效。在开始的裂纹形成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应力集中可能在金属样品的应力集中处,或在聚合物样品的高孔隙密度区域出现。这些裂纹最初将在晶体平面上缓慢扩展,而当达到关键尺寸后,裂纹将迅速沿施加的力的垂直方向增长。
H. S. Wöhler于1870年总结了他对铁路车轴的研究,认为周期性应力幅度的范围比峰值应力更为重要。
裂纹生成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包括材料在施加应力下形成的微观结构变化。材料在加载下将发展成细胞结构并硬化,最终导致持续滑移带的形成。这些滑移带将成为裂纹生成的应力集中点,使得裂纹在材料内部形成。即使在通常具有延展性的材料中,疲劳失效的表现也会类似于突然的脆性失效。
疲劳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通常消耗在裂纹增长阶段。加载范围主要驱动裂纹增长速度,但环境、主应力、过载和欠载等额外因素也会影响增长速度。根据观察,裂纹从材料或制造缺陷的初始尺寸可能小至10微米。当增长速度足够快时,可以在断裂面上观察到疲劳条纹,这些条纹的宽度代表每次加载周期的增长步长。
波士顿啤酒公司发现,在短裂纹的情况下,增长速度较预期更快的现象,这一"短裂纹效应"至今仍是材料疲劳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有多种因素会影响金属的疲劳寿命,包括应力类型(拉伸或压缩)、环境湿度、温度、表面处理等。例如高湿度会加速裂纹的增长,尤其是在铝合金中,水蒸气能够接触裂纹尖端并导致氢脆现象。在设计金属材料时,这些隐藏的变数对于确保稳定和安全的运行至关重要。
美国材料和试验学会将疲劳寿命定义为测试样本在特定 大小特征的应力周期之下,持续到发生特定损坏的周期数。然而,实际数据显示,对于某些金属来说,尤其是钢和钛,疲劳极限的理论值很可能不遵守。因此,工程师使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材料的疲劳寿命,包括应力-寿命法、应变-寿命法、裂纹增长法等。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探索金属疲劳的根本原因将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这不仅是工程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须共同关注的问题。您认为如何应对金属疲劳这一常见而致命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