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榆树面临着来自一种名为「荷兰榆树病」(Dutch Elm Disease, DED)的致命威胁,这种疾病是由一种真菌造成,并由榆树树皮甲虫传播。据悉,这种疾病起源于亚洲,却意外地传播至美国、欧洲和纽西兰,对当地的榆树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荷兰榆树病是由几种属于Ascomycota门的真菌(属于微小真菌)造成的,主要有Ophiostoma ulmi、Ophiostoma himal-ulmi和Ophiostoma novo-ulmi三个种类。这些真菌在1910年首次在欧洲被发现,随后于1928年进入美国。这些真菌的传播主要依赖三种树皮甲虫:原生榆树树皮甲虫、欧洲榆树树皮甲虫,以及带状榆树树皮甲虫。
在面对荷兰榆树病的侵袭时,部分榆树展现出了特定的抗病能力,例如欧洲白榆就会合成一种对甲虫带有排斥作用的三萜类物质,这使得甲虫不愿意吞食它的树皮。这种所谓的「场地抵抗力」使得这些树能够有效地避免感染。
当榆树受到感染时,会针对真菌的扩散触发自我保护反应,通过在其木质部形成树胶和滞塞体来堵塞木质导管,这种自然防御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仍可能因缺水缺养分而死亡。
感染初期的症状通常是树的上部分支开始枯萎,叶子变黄,并且在夏季比正常的秋季落叶提前数个月显现,逐渐蔓延到整棵树,最终导致根部死亡。
荷兰榆树病于1910年首次被注意到,并且迅速在欧洲扩散。从1921年的首个市场记录到1990年时几乎所有的成熟榆树都不复存在,这一过程无不在让人感词心痛。
「这场疫情造成了英国超过2500万棵树的死亡,法国的榆树死亡率更高达97%。」
在美国,荷兰榆树病首次于1928年报告,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1989年估计有超过75%的榆树已经死亡,部分城市如新英格兰的榆树城和华盛顿特区的榆树也受到严重损害。
新西兰同样未能幸免,1989年在奥克兰地区发现的几起疫情标志着荷兰榆树病的扩散。尽管政府曾经推出管理计划,但仍在2013年遭遇重大疫情挑战。
对于这一病害,有多种预防和治理措施,包括机械修剪、化学喷洒和生物疫苗。早期的化学防治手段如DDT和喷施农药获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造成了环境的潜在危害。
「早期的防治措施虽有所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对生态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对于抗病树种的选育,也是在欧洲及美国多年的持续努力。通过杂交不同品种的榆树,科学家们希望能培育出抗病力强的榆树品种。
尽管热衷于榆树的抗病研究不断推进,但却依然无法将荷兰榆树病彻底根除。从事的每一项措施都在验证着自然和科学的力量,但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未来,如何制订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是生态保护者亟待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