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历史中,左共产主义作为一个特殊的思想流派,持续挑战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的主流思想。左共产主义主张其立场比在斯大林主义时期的共产国际更具原创性和革命性,而意大利左翼与荷兰-德国左翼作为左共产主义的主要分支,展现了显著的思想差异。这两股力量在战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辩论中持续引发讨论。
左共产主义者一般对大多数民主选举持反对态度,对参加工会的立场也时常存在分歧。
意大利左翼通常认为自己坚持列宁主义,然而却批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视为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这一思想最早在意大利社会党和意大利共产党中得到体现,现今则以意大利国际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当前的名义延续。意大利左翼的代表性人物如阿梅代奥·博尔迪加等,强调建立一个与修正主义和中间派完全分离的共产党,视其为保护无产阶级的必要之路。
与意大利左翼相比,荷兰-德国左翼自世界大战前便与列宁分道扬镳,主张工人会议主义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这一派强调工人阶级的自主组织,反对诞生于社会的政党形式。荷兰-德国左翼的知识分子如赫尔曼·戈特和安东·潘内库克,主张透过革命性工会而非传统工会来推动工人运动,批评意大利左翼强调全球革命政党的必要性。
荷兰-德国左翼主张,革命应该建立在工人自主的基础上,而非依赖政党的领导权。
这两个左共产主义传统有着共同的基本立场,如反对流行阵线和民族主义,并均对议会制持怀疑态度。然而,分歧亦相当明显:意大利左翼较多关注组织化的力量使然,强调通过在选举中的最小限度参与来争取工人利益,反观荷兰-德国左翼则认为深入有效的阶级自主行动才是核心。
历史上,左共产主义的塑造和发展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左共产主义者对十月革命持支持态度,但对其后的发展持批判。他们中许多人,例如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影响了左共产的理解方式,尤其是在实现社会革命需要怎样的革命力量。
进入21世纪,左共产主义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各种小型的左共产组织如国际共产党与国际共产主义当前,继续探讨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此外,随着1968年左右的社会运动,这一思潮受到了重新评价,并出现了对“共同化”概念的提倡,旨在重构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石。
今天,许多左共产主义小团体依然根植于意大利和荷兰的传统,并不断探索新的马克思主义形式。
面对当前世界的资本主义挑战和不平等情况,左翼如何更有效地调整自身立场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当下急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