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通常被描述为能够采纳他人视角的能力,理解、感受并可能分享和回应他人的经验。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定义多样且有时互相矛盾,包括社会、认知和情感过程,其中主要涉及理解他人。这种复杂的情感现象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议题,也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可进一步分为多种具体的概念和类型,包括认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躯体同理心及灵性同理心。
这些不同的同理心类型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类情感和互动的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同理心的理解也不断演进,从古代希腊文「ἐμπάθεια」到现代对情感影响力的探讨,这一术语的使用背景愈发丰富。
自从同理心进入英语语言以来,它的定义范围相当广泛,甚至在研究者与普通人之间意义有所不同。它涵盖了对他人关心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体验、理解以及社会互动的影响。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部分依赖于个体模仿他人情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同理心并非全有或全无,个体对于他人的同理心程度可以由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情境及个人历程。
对于同理心的相关构念,如同情与怜悯也有显著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同情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反应,而怜悯则是一种「为他人感到遗憾」的情感。情感感染则涉及一个人无意识地接收到他人所表达的情感,无法清楚地分辨出自身感受与他人感受之间的界限。
同理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两大类: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与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情感同理心是指对他人心理状态做出适当情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基于情感感染,可能分为同理关怀、个人苦恼等子类。
情感及认知同理心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具备一种并不一定表示具备另一种能力。
认知同理心则是理解他人视角或心理状态的能力。虽然有一些测量工具可用来评估同理心的不同维度,但研究显示通常人们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同理心能力。对于同理心的度量,行为测量与自我报告方式共存,却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此外,学者们提出了行为同理心、社会同理心以及生态同理心的概念,这些扩展的维度进一步丰富了同理心的理解,也表明同理心可能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社会动力学和自然环境。个人差异,如性别和性格特质,也会影响同理心的表现。
环境因素及社会背景一样会在同理心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育儿方式和人际关系。
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同理心测量中通常较男性得分高,这可能与生物学、进化及社会化过程有关。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压力和性别角色的期待可能会影响情感表达的方式,进一步影响这些情感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同理心的测量研究。行为测量通常需要观察者评估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并通过视频记录来分析这些行为模式。此外,自我报告衡量常用于评估受试者的同理心能力,然而2019年的一个元分析显示,自我报告测量与行为测量之间的相关性微弱,这提示着自我评估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平衡自我感知与可观察行为的测评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同理心的能力。
随着对同理心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同理心的介入措施,这明显彰显出同理心在不同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幼儿的同理心发展,到成人的同理心成熟,这一过程始终是心理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热点话题。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对同理心的理解越来越多样化,但面对不同的同理心类型,我们是否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经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