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于绿色农业的日益重视,农业施肥在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水质危害。农业用化肥中的氮与磷,虽然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但当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可能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
很多农场在大雨过后会出现表面径流,这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径流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就是氮和磷。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商业肥料、动物粪便,以及农业活动中留下的作物残余。当雨水冲刷土地时,这些物质便会随着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质恶化。
非点源污染是指来自无法确定具体源头的污染。在农业中,这通常与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有关。根据研究,土壤流失是美国最大的农业污染来源,而其中的过量浊度会对水生植物造成伤害,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农民可以运用如等高耕作、作物覆盖、轮作等技术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水质。
除了土壤流失,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也会出现过量流失的问题。当施用过量的氮肥时,雨水或灌溉水将其带入水体中,导致富营养化现象,进而引发藻类暴发,对水体中的生物造成伤害。
在大型养殖场中,畜禽排泄物的管理是一大挑战。这些废物中含有高浓度的氮和磷,对水体造成直接污染。尽管政府对集中式动物饲养操作(CAFO)的规范日益严格,但许多农场仍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导致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水体。
抗生素耐药菌等更为复杂的污染物,亦可能从农场的水循环中渗透进入自然水体。
除了氮和磷,动物废物中还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随着废水进入水源,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为降低水体污染,农民需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营养管理计划,以减少过量施用化肥的情况。这包括就农田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实际作物产量来施肥。
整合性害虫管理(IPM)等技术也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而保护水质。
同时,在处理农场的污水方面,建设紧急储存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此外,加强对废水的监控和管理也是必要的。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们有机会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更环保的农业。透过精准农业技术,农民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水资源及养分,降低对水质的影响。农政和环保单位亦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环境保护考量,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
异常的是,农业必须在增产与保护水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农场施肥是否会继续成为水质污染的罪魁祸首,还是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