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代,美国医生和神经科学家保罗·D·麦克莱恩提出了三重大脑模型,这一理论旨在解释脊椎动物前脑和行为的进化过程。此模型将大脑分为三个部分:爬虫类复合体(基底神经节)、古哺乳类复合体(边缘系统)和新哺乳类复合体(新皮层)。这些部分被视为独立的意识结构,且是随着进化过程逐步增加到前脑中的。根据该模型,基底神经节负责原始本能,边缘系统则与情感有关,而新皮层则负责理性思考。此项理论自1970年代以来遭到批评,在进化和发展神经科学领域被视为一种神话。
麦克莱恩认为,这些大脑结构相对独立,却也彼此连结,导致不同的认知行为源于三个不同的实体,而非单一实体。
爬虫类复合体(也称作R复合体或爬虫脑)是麦克莱恩用来描述基底神经节的名称,这些结构是在发展过程中由前脑底部发展而来。这一概念源自于早期比较神经解剖学家的观察,认为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前脑受这些结构的主导。麦克莱恩提出,爬虫类复合体负责涉及攻击性、支配性、领土性和仪式展示等物种特定的本能行为。
古哺乳类复合体由隔膈、杏仁体、下丘脑、海马体复合体和扣带皮层组成。麦克莱恩在1952年首次提出「边缘系统」的术语,以指代这一组互相关联的大脑结构。他的人对于边缘系统作为大脑一个主要功能系统的认知,广受神经科学家们的接受,并普遍被视为他对该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麦克莱恩认为,边缘系统的结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早期出现,并且负责与摄食、繁殖行为和亲子行为有关的动机与情感。
新哺乳类复合体包括大脑新皮层,这一结构在较高等的哺乳类中特有,尤其在人体内具有显著的发展。麦克莱恩认为,这一结构是在哺乳动物大脑进化过程中的最新步骤,使其具备语言、抽象思维、规划和感知的能力。
这一模型认为,这些结构虽然相对独立,但之间依然存在某种连结,并且不同的认知行为是由三个不同的实体引发的。
根据三重大脑模型,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呈现竞争性,因为新皮层所引发的意识思考能够抑制由爬虫类复合体引发的原始思想。举例来说,若一个人感到饥饿,则可能是爬虫类复合体在指挥他进食。然而,个体拥有不在饥饿时进食的理性选择,而这种理性思维则是由新哺乳类复合体所控制。这种相互作用表明,这些结构并非在协同工作,而是因为大脑的解剖分隔而导致互相冲突。
这种分离结构的观点,暗示了意识和无意识行为之间的根本区别,并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聪明和具有意识的物种,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常见的新皮层,这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
麦克莱恩最初于1960年代提出三重大脑假说,该假说的基础建筑于20世纪初的比较神经解剖学研究。随着1980年代比较神经解剖学的兴起,这一模型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人类大脑进化专家特伦斯·迪肯的说法,这一模型的传统神经解剖学观念受到进一步酌情修正。迪肯指出,对于不同脑部结构的进化提议并不正确。相反,所有部位的脑部结构早在演化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只是随着同类的进化与生活经验变得更加发达。
尽管三重大脑模型在许多方面被认为是错误的,却因其简明扼要而持续受到公众的关注。这一模型的普及使得大众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变得更加浅显易懂。许多作家和学者在作品中引用了这一理论,进一步促进了对其的兴趣和讨论。有些学者如霍华德·布鲁姆和亚瑟·柯斯特勒等,也将其视为探讨人类行为的重要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三重大脑的理念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自我,并促进人类智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