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学的领域中,重组过程是指在“黑暗时代”结束后,宇宙中的电中性原子重新转化为离子的过程。虽然检测和研究重组过程面临着挑战,但科学界已经探索了多条途径。这一重组过程主要是由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形成所驱动。
重组是指从中性氢变化为离子状态的过程。在宇宙的历史早期,中性氢气体曾经是因原始氢原子核(质子)与电子结合而形成的。当时所释放的强能量光子使得中性氢再次被离子化。随着宇宙的扩张和冷却,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中性氢的速率超过了离子化的速率。
在大爆炸后的约379,000年,中和大多数的正常物质形成了中性氢,这使得宇宙的透明度逐渐提高。
在重组发生之前,宇宙因为自由电子的散射而变得不透明,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与质子结合形成中性氢,宇宙的透明性逐渐增强。这一时期标志着宇宙的“黑暗时代”,而重组之后,宇宙开始再次变得电离。
重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中, 新形成的恒星周围是中性氢,恒星释放的光子会立即使周围的气体电离。随着光扩散,对于更远的气体也会发生离子化。在这一过程中,离子化的气体会变得炙热并扩张,显著清理周围空间。
重组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每颗恒星所产生的电离区域开始重叠,进而将电离前沿推向星际介质。
研究重组这段悠久历史的观测方法相当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发现了几种可行的观测方法,包括使用类星体的光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和极化,以及Lyman- alpha发射等。
通过研究远古类星体的光谱,科学家们能够获得关于重组的重要资讯。类星体是一种极其明亮的天体,能量极大,其光谱中的比较均一的特征使得研究重组变得可行。当光通过中性氢的区域时,它会经历显著的吸收,形成Gunn-Peterson槽,这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获知重组的时间。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在重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光子在有自由电子的情况下会进行汤姆森散射,这一现象在重组期和之后是特别显著的。通过分析CMB的各向异性,我们可以推测出重组的年龄。
尽管观测已经限制了重组期的时间范围,确定提供光子的具体源头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解析中性氢需要超过13.6 eV的能量,这意味着主要源头为能够大量释放紫外光的天体。
目前,矮星系被认为是重组时期的主要光子来源,它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供足够的电离光子。
另外,类星体也被视为潜在的强大候选者,但其数量是否充分仍需进一步研究。早期的Population III恒星也可能率先启动了重组过程,这些恒星在大爆炸后不久形成,并可能为后来星系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重组这一过程不仅是宇宙演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早期宇宙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找更清晰的证据,以解析氢的重组对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影响。在我们了解这一过程的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未知的宇宙奇迹正在等待被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