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科学的领域中,默认模式网络(DMN)正日益受到关注,这个与我们自我认知息息相关的脑部网络,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功能和影响。默认模式网络主要在我们放松、白日梦或心神恍惚时活跃,这段时间大脑并不专注于外部世界,而是深入自我反思、回忆过去或规划未来。
默认模式网络被认为是心智的「内部叙事」,帮助我们建构自我意识,并反映我们的社会关系与情感状态。
默认模式网络的基本组成包括背侧内侧前额皮质、后扣带皮质、顶内侧皮质和角回。这些区域在与他人互动、回想个人经历或计划未来任务时变得尤为活跃。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默认模式网络的实质性活动在某些内部目标导向的任务中也变得非常明显,例如社交记忆和自传式任务,这挑战了过去「任务负面网络」的定义。
这一发现开始于1929年,汉斯·柏格使用脑电图展示,即使在休息状态下,大脑依然保持活跃。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受到忽视。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应用,研究者开始明白,大脑的活跃并不仅仅是在外部任务或集中注意力时出现。
默认模式网络在安静状态时显示出的高度运作表明,大脑的结构可能是自然形成,以支持内部认知过程。
近年的研究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默认模式网络的连结性在9至12岁的儿童中更为明显。这表明,这一网络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变化。与此同时,猴子的大脑也显示出类似的默认模式网络,显示出务实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物种中的普遍性。
在功能上,默认模式网络被认为与自我意识、社会互动及记忆等多种心理过程密切相关。这包括自传记忆的形成和对他人思想的理解等。这使得默认模式网络成为理解个体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嵌入了我们的情感经历与自我评价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内部反映。
这一网络对个体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勾勒出自我与社会的交互关系。
当涉及到临床意义时,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与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包括阿兹海默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及重大抑郁障碍等。这些异常可导致社交功能的损伤、自我认知的偏差及更深层次的心理困惑。特别是在阿兹海默症患者中,这一网络的能量使用显示出显著下降,反映大脑在记忆形成和检索中的困难。
此外,药物、冥想、运动等能够影响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不同的介入措施能够有效调整网络的运行,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例如,冥想和针灸被发现能减少默认模式网络的激活,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状态。
认识到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和其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干预的背景下,我们对自己身份认知的出现和变迁是否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