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封装是半导体器件制造的最后阶段,这一过程不仅能保护微晶片免受外部物理损伤,也能防止腐蚀,并支持连接装置与电路板的电气接触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并不仅仅是加工方式的选择,而是推动整体电子技术革新的关键环节。
随着设备需求的增长,集成电路封装的技术将变得日益重要,影响着整个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集成电路封装中的电流载体迹线与芯片内的信号相比,具有极为不同的电气特性。因此,封装设计必须特别重视信号传输特性,材料必须符合低电阻、低电容和低电感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封装延迟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性能瓶颈的重大原因之一,这一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将更加突出。
封装必须抵抗物理破损,阻止水分侵入,并有效散热。此外,在无线电频应用中,包装还需挡住电磁干扰,以免影响电路性能或邻近电路的运作。通常,封装材料可分为塑胶、金属和陶瓷三类。这些材料各自提供了可用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但随着需求的增加,金属和陶瓷封装因其更高的强度和热散发性能逐渐受到青睐。
对于高端设备来说,陶瓷封装成本较高但性能优于塑料封装。
在选择集成电路封装时,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来说,便宜的塑料包装可散热约2W,而相同情况下,陶瓷包装的散热性能可达到50W。在芯片不断缩小且运算速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于散热的需求日益加剧,从而提升了封装的制造成本。
从早期的陶瓷平面封装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包装类型,我们看到了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1970年代,军方对小型可靠性高的陶瓷封装青睐有加,而随着技术的演进,塑料双列直插包装(DIP)迅速成为商业应用中的主流。 1980年代,为了应对更高的引脚数量,封装技术也相应进化,诞生了如铅格阵列(PGA)等类型。
随着封装技术的不断成熟,面积阵列封装(BGA)等新型技术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对于传统集成电路而言,晶圆切割后的晶片,会使用真空吸附夹具进行取出并接着进行晶片附着。高功率应用下,晶片需与包装通过共晶键合来固定,而低功率应用则会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剂直接固定。随着封装技术的提高,新的封装形式如系统级封装(SiP)和三维集成电路(3D IC)也正逐渐流行。
整个封装过程包括键合、包裹和晶圆键合等多个步骤。这些操作并非所有包装都需采用,具体流程也会根据所选类型有所不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集成电路封装正逐渐成为推动电子产品创新与演变的核心推手。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电子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