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这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词,指的是从黏膜突起异常增生的组织。这些息肉在肠道中具潜在危险,值得关注。一般来说,息肉分为有梗型(pedunculated)和无梗型(sessile)两种,并可发现于多个身体部位,包括大肠、胃、鼻子、耳朵、膀胱及子宫等地方。
根据不同的组织学借据,肠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不同类型的息肉风险均不相同。
在大肠中,肠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偶尔可能会导致直肠出血,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值得关注的是,有些良性的肠息肉在时间推移下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因此,定期筛检便显得格外重要。
现今的筛检方法包括便潜血测试及大肠镜检查等,这些技术不仅能发现息肉,还能在必要时方便地进行移除。根据专家建议,50岁以上的人士应每十年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以降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息肉无论大小,基本上都应该在发现后进行移除,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肠道癌症。
肠息肉的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腺瘤性息肉在大约10%消化道息肉中占有相当比例。超过90%的息肉直径通常不超过1公分,而其癌变的潜在风险亦较低。恶性腺瘤性息肉是最需要注意的,因为其成长过程中可能急剧变异,变成癌症。
某些罕见且遗传性息肉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使个体潜在上更易于发展为肠癌。因此,家庭中有腺瘤性息肉病史的人,应该增强早期检查的意识。
据估算,家庭中有息肉病例的人,其罹患肠癌的风险会比没有家族史的人高出50%。
预防肠息肉的重点,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定期的筛检。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少吃加工食品及红肉,更有助于降低息肉的生成。此外,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筛检愈显重要。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的指导原则,50岁以上成年人应定期进行便潜血检测,每年一次;而灵活的肠镜检查应在50岁以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如果在此过程中检测到腺瘤性息肉,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除了肠道,息肉也可以出现在其他部位,如子宫、宫颈和鼻腔等。其中,子宫息肉是女性常见的问题,可能引起不规则出血。相对地,鼻息肉往往与过敏反应有关,常见于鼻腔和副鼻窦。
随着对息肉知识的增加,现我们更需重视这些隐藏在我们身体深处的“小巨人”。你认为,除了定期检查,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预防息肉的形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