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代以来,波利安胺(PANI)因其卓越的电导性和机械性能而受到瞩目。作为半刚性杆状聚合物家族中的导电聚合物,波利安胺已成为最具研究价值的材料之一。在19世纪,几位科学家首次探索了波利安胺,揭开了这种材料背后的秘密。
波利安胺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科学家包括F. Ferdinand Runge、Carl Fritzsche、John Lightfoot和Henry Letheby。 Lightfoot专注于苯胺的氧化,这种化合物在20年前才被分离出来。他开发了第一种商业成功的颜料路径,即所谓的“苯胺黑”。
波利安胺的第一个明确报告直到1862年才出现,报告中包含了一种用于确定小量苯胺的电化学方法。进入20世纪后,偶尔出现关于PANI结构的报告。
波利安胺的合成来自于价格低廉的苯胺,可以表现出三种理想化的氧化状态。
尽管生产波利安胺的合成方法相对简单,但聚合的机制可能是复杂的。形成无色至透明的leucoemeraldine的过程可以用下述反应描述:
n C6H5NH2 + [O] → [C6H4NH]n + H2O
常用的氧化剂是过硫酸铵配合1.0 M盐酸(也可以使用其他酸)。聚合物会作为不稳定的分散体沉淀,并形成微米级颗粒。通过将青色的emeraldine base与过氧酸氧化,可以得到(Per)nigraniline。
波利安胺的合成纳米结构十分便利。利用表面活性剂掺杂剂,使波利安胺变得可分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用。研究者们对波利安胺纳米纤维的批量合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emeraldine base的多阶段反应模型被提出,第一阶段形成了pernigraniline PS盐的氧化状态,第二阶段的反应使得pernigraniline还原为emeraldine salt,而苯胺单体则被氧化为自由基阳离子。在第三阶段,这个自由基阳离子与ES盐结合。
根据一项研究的数据,在第一步中,聚合的度到达265,而最终聚合物的聚合度为319。
波利安胺通常以长链聚合物聚集体、由表面活性剂(或掺杂剂)稳定的纳米颗粒分散体或不含稳定剂的纳米纺织分散体的形式生产,具体取决于供应商和合成路径。自1990年代末以来,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已掺杂的波利安胺分散体。
波利安胺的主要应用包括印刷电路板的制造:用作最终处理,每年使用的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还有抗静电和ESD涂层,以及防腐蚀保护。波利安胺及其衍生物也被用作高温热处理生产氮掺杂碳材料的前体。
印刷的emeraldine波利安胺基传感器也受到广泛关注,这些设备通常通过丝网、喷墨或气雾喷印来制造。由于波利安胺的极高导电性和机械强度,它的研究与开发将持续吸引许多科学家的注意。
波利安胺的历史为我们带来了科技进步的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材料的潜力是否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