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塑料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耐心探讨塑料的变脆现象,这一现象关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料物品。人们开始认识到塑料并不是「永久的」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塑料的性能会逐渐下降,这不仅影响其使用寿命,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塑料的降解是多方面的,涉及大气中的氧、光、热和水分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塑料材料,使其物理性质逐渐退化,包括强度、韧性及外观等。这一过程被称为“老化”。
这些变化不仅限于外观,还可能增加脆性,进而影响到塑料的安全性和功能。
在塑料的加工过程中,温度通常会达到150至320 °C,这可导致塑料的降解。当塑料在高温下加热时,会产生热氧化反应,形成有机过氧化物和酮类,而即使在缺氧环境下,高温也会导致聚合物链的断裂。这一过程会导致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聚合度下降,从而影响其物理性能。
例如,PVC在约250 °C的高温下会开始明显降解,其他聚合物对热的敏感度则有所不同。
许多塑料产品如包装材料通常只会被使用一次,因而较少遭遇降解。而某些塑料产品在苛刻环境下,如长时间暴露于高温或化学物质中,则会面临显著的材料退化。这种退化的结果不仅会影响产品实际使用的可行性,还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在医疗设备中使用脆化的管道而引发感染。
虽然大多数塑料不易生物降解,但在环境中因为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影响,塑料仍会逐渐降解。特别是紫外光的作用可引起塑料的光氧化,这会导致聚合物链断裂,最终形成微塑料。
随着塑料粒子越来越小,总表面积增大,进一步加速了添加剂向环境中渗漏的过程,这些添加剂常常是塑料相关争议的根源。
虽然生物降解的理论基础在于聚合物能够在环境中完全被消耗,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常见塑料的降解速度极慢,需要活性酶的参与才能够进行初步的分解。回收技术则带来了另一种视角,化学降解技术使得塑料能重新回收为其原始的单体,不过此过程往往相对昂贵,且能耗较高。机械回收虽然更经济,但往往导致塑料品质的下降。
在塑料中加入稳定剂,例如氢化胺光稳定剂,能有效减缓老化进程。这些稳定剂透过捕获自由基或吸收紫外线来保护聚合物结构。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可以及早发现降解现象,并有助于评估塑料的使用安全性。
随着我们对塑料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塑料的使用,并促进可持续材料的发展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思考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与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