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给予方式中,颊内给药(buccal administration)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方法允许药物在颊部的口腔粘膜上溶解并快速进入血液系统,从而避免了传统口服给药的消化道及第一通过效应。这意味着,在很多情况下,颊内给药不仅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还能更快地发挥药效。
颊内给药的药物形式通常包括颊内锭和薄膜。颊内锭是由药物、粉剂混合物、膨胀聚合物等剂量组成,通过直接压缩的方法制作而成。这类药物不仅使用方便,还能在患者无法吞咽时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例如昏迷、恶心及吞咽困难的患者。许多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例如氟瑞昔布(Fentanyl)、氢氯噻噻(Hydrocortisone)和丙氟噻噻(Prochlorperazine)均可通过这种方式给药。
颊部粘膜由非角化的组织组成,具有许多弹性结构,这使得药物能更容易穿透并进入血液系统。与肠胃道的消化与代谢相比,颊内给药可以快速带来局部或系统性的疗效。小分子及脂溶性的药物通常会利用跨细胞通路进入血液流,而亲水性药物则通过细胞间的通路被吸收。这些不同的途径使得颊内给药能提供一种方便且有效的药物传递方式,尤其在急救情况下。
「颊内给药为许多患者提供了一种无需吞咽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急救场景中,其快速起效的特点无疑增强了药物使用的灵活性。」
多种药物已经被制成颊内形式,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例如,氟瑞昔布常用于癌症患者的疼痛缓解。氢氯噻噻则用于口腔溃疡的缓解,而帮助止吐的丙氟噻噻可用于偏头痛患者。这些药物因其迅速进入血液且能够更快发挥效果而受到选择。
相比其他给药方式,颊内给药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快速发挥药效、便于使用以及解除药物的灵活性。然而,这种方法也并非无懈可击,如不慎吞下药物可能引起窒息,并且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口腔不适或过敏反应。无法长时间使用的限制也使得这种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适宜。
「尽管提供了许多便利,颊内给药仍必须谨慎使用及遵循专业医疗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颊内锭的制作通常依赖于直接压缩的方法,并涉及各种辅助剂以保证药物的释放效果与生物相容性。虽然这些制剂经过精心设计以达到较长的接触时间,但仍需注意唾液冲洗及口腔机械应力可能影响药物的释放及效果。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克服生理上的障碍是挑战之一。
综合来看,颊内给药代表着药物给予方式的一次革新,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且有效的用药方案。在临床上,随着对此技术的深入了解,我们能期待未来能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获得更多的突破。然而,在这种新的用药方式普及之际,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未来的医疗挑战与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