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糖一直是许多人童年回忆中的美好存在。自从1928年以来,它的受欢迎程度持续上升,成为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每年都会选择的零食之一。这一切要归功于当时一位名叫Walter Diemer的会计师,他在费城的Fleer Chewing Gum公司里,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创新,让泡泡糖成为可能。
在1928年,Diemer无意间发现一种配方,这个配方基于名为“Blibber-Blubber”的口香糖,而这种口香糖的特点是粘性较小且更容易拉伸。
现代的口香糖大多使用合成的胶基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保持更持久的味道,还能提供更柔软的口感,并减少粘性。传统的天然橡胶如chicle,则需要经过多次清洁和纯度测试,才能用于制作。
泡泡糖是由长链多糖组成的,具有线性和非线性粘弹性行为。在咀嚼过程中,泡泡糖在口中受压产生的变形会受牙齿施加的剪切比率、剪切应变和剪切应力的影响。这种多样的物理性质使得泡泡糖在不同的环境下仍能维持其独特的口感和弹性。
Diemer的配方最终被命名为“Dubble Bubble”,成为主打产品,并在二战后依然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直至1970年代,泡泡糖的配方得到进一步改进,引入了合成产品,能几乎不会粘在脸上。
这一改进让泡泡糖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随着Hubba Bubba和Bubble Yum等品牌的推出,泡泡糖的文化得以迅速扩展。值得注意的是,Diemer在调制这款泡泡糖的时候,最初的颜色是暗灰色,后来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他添加了一些红色染料,最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粉红色。
泡泡糖的风味不仅取决于配方,还受到了消费者的偏好影响。研究显示,孩子们对草莓和蓝莓的口味尤为青睐,往往会排斥更为复杂的风味,认为这些风味会让他们不想再咀嚼。
泡泡糖的风味实际上是由多种人造香精混合而成,包括一些酯类物质。不同品牌的泡泡糖在风味上会有所异同,这也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在泡泡糖的世界里,有许多有趣的纪录。例如,在1996年,Susan Montgomery Williams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吹出的泡泡直径达到26英寸(约66厘米)。而Chad Fell则在2004年创下的“最大无手泡泡糖泡泡”的纪录,直径为20英寸(约51厘米)。这些纪录不仅彰显了泡泡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许多泡泡糖爱好者的挑战目标。
在美国,不少旅游景点与泡泡糖相关,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位于加州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泡泡糖巷,这里的墙壁上满是游客们留下的口香糖。而西雅图的市场剧院口香糖墙同样吸引着大批游客。在这些地方,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的独特形式,还能亲身体验泡泡糖的历史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革,泡泡糖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是否能再次突破界限,创造出新的口味和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