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趋势增加,然而许多人却无法及早察觉这一隐形的健康威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骼脆弱性增加及骨折风险升高为特征的疾病,使健康人群的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QCT(定量电脑断层扫描)作为一种进步的检查技术,能够帮助医疗专业人士早期识别骨骼健康问题,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QCT扫描利用标准的X光电脑断层扫描器来测量骨质矿物质密度(BMD),通过校准标准将CT图像的Hounsfield单位转换为骨质矿物质密度值。这技术主要用于评估腰椎和髋部的骨质矿物质密度。
QCT技术于197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Douglas Boyd博士和Harry Genant医师开发,当时使用CT头部扫描器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
随着CT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者们将该技术应用于脊柱,并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首次使用全身CT系统进行量化分析。至今,QCT已在全球数百个医疗影像中心被广泛应用,成为临床及研究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2D QCT最初依赖于逐个脊椎的厚切片影像,这需要调整扫描器的角度来对齐脊椎。而现今的3D QCT则利用CT扫描器快速获取多个切片来构建人体的三维影像。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影像获取时间,也提高了可重复性,并使髋部的QCT骨密度分析成为可能。
QCT检查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与监测,特别是在腰椎和髋部的应用中显示出其优势。
在腰椎部位,QCT能够单独测量海绵状内部骨骼的骨质矿物质密度,这比起传统的DXA检查有更优异的敏感度,能够及早侦测出年龄、疾病或治疗所引起的变化。
临床上,QCT在髋部的应用能够提供相当于DXA检查的面积BMD值与T分数,且不需要特别注意病人肢体的摆放,这对于有关节炎病史的患者特别有利。
与传统的双能X光吸收技术(DXA)相比,QCT还能如下进行骨质评估:
QCT的报告方法包括计算平均的骨质矿物质密度,并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特别是在腰椎部位,使用QCT进行的体积BMD测量,必须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指导原则来进行解释:
BMD < 80 mg/cm3 代表骨质疏松;BMD 在80 mg/cm3 和 120 mg/cm3之间代表骨质减少;BMD > 120 mg/cm3 则认为是正常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QCT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可以使用过去进行的CT影像去进行骨质密度的测量,这无需增加额外的辐射剂量。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也在其他腹部的对比CT扫描中得到了证实。
面对骨质疏松如此普遍的情况,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更为积极的检查者,以确保自己的骨骼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