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气质指的是个体间在行为上持续且生物学基础的差异,这些差异相对独立于学习经验和价值观系统。许多研究指出气质与行为的动态特征之间的关联,例如精力方面、塑造能力、对特定强化物的敏感度和情绪性。气质特征(如神经质、社交性、冲动性等)是终身的明显行为模式,但在儿童中最为突出且最受研究。从婴儿的表现,气质往往可以被明确地识别,但在1920年代的长期研究中,开始将气质视为跨越生命周期的稳定特征。
气质是“决定孩子独特行为风格和他们如何体验及反应世界的天生特征的组合”.
许多气质的分类方案已经被提出,但并未达成共识。拉丁词汇temperamentum意味着“混合”。有些学者则认为,气质是形成人格的基本因素之一。
历史上,医生加伦在公元二世纪描述了四种经典气质(忧郁质、粘液质、血质和胆汁质),这些对应于四种体液或幽默。这一历史概念自心理学诞生之初便受到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的更深入探讨。
这一模型基于神经生理实验的长久传统,始于对神经系统类型和特性的研究。最新版本的模型基于“活动特异性气质研究方法”以及阿历克斯·卢里亚的临床神经生理学研究。
杰罗姆·凯根及其同事对“反应性”这一气质类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四个月大的婴儿被归类为高反应或低反应,这一分类在后续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高反应婴儿,一般对陌生刺激高度敏感,这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焦虑和行为问题,而低反应婴儿则较不会对新情境产生恐惧.
在1950年代,亚历山大·托马斯与斯特拉·切斯开始了经典的纽约纵向研究,探索气质特质如何影响终身适应。这一研究将婴儿的气质分为三大类: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
玛丽·K·罗斯巴特将气质视为幼儿个体人格的差异,定义为情感、活动和注意力领域中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的个体差异。
罗斯巴特认为,气质的稳定性从婴儿期到上学阶段都有体现,并预示着良好的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
科学家们寻求证据以探索气质与神经递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尝试解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人格发展。
家庭环境对气质的发挥亦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教养方式对于他们气质的展现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气质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及其与社会的互动,还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发挥影响。那么,了解孩子的气质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是不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挥潜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