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是一种关于群体成员接受行为的共同标准,既可能是非正式的理解,也可以被编纂进为规则和法律中。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这些规范都对人类行为的改变产生着强烈的影响。许多学者对社会规范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各种行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变得理所当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社会规范的形成依赖于上下文、社会群体及历史背景,并在不同的学术领域获得不断探讨和阐述。
社会规范的存在可以显现在群体内部行为的模式,以及群体对于规范的阐述过程中。规范的形成通常经过三个阶段:规范的出现、规范的扩散和规范的内化。每一阶段都代表着一种社会共识的发展,最终使某些行为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
规范的出现阶段,通常是由所谓的「规范企业家」推动的,他们试图说服他人接受某些行为的必要性和合适性。后是规范的扩散,当某一规范达到广泛的接受度时,规范内部的压力逼使更多人加入遵循这一规范的行列。最终,这项规范会进入内化阶段,使得遵循规范的行为变得几乎自动化。
社会规范不仅具备约束行为的功能,也能塑造群体成员的利益,这种形塑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境,学者们将规范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规范性规范(约束行为),成立性规范(塑造利益)以及处方性规范(规定应采取的行为)。这些规范的递延效应也会影响行为者的决策,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模式。
在一些社会中,记忆中的规范常常能够自行维持,而在其他社会中,则可能因为社会运动而受到挑战。
许多规范是在缺乏明确设计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根据经济学家佩顿·杨的观点,社会规范的演变通常不是由上至下的设计,而是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演进而来的。即使是看似随意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演变成群体内部广为接受的行为标准。
群体通常会依据共同历史来判断何为适当的行为,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南,人们也会根据早期的成功经验来行动。
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称为越轨行为。这类行为常常会让个体被标签为「偏离者」,在社会上可能遭受排斥。社会控制机制的存在,正是为了确保成员遵循既定的规范。即使这些规范不是法律,却形成了有效的社会行为规范系统。
违反社会规范的个体,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内疚感,这种情绪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谴责,也是对他人期待的不满。
总而言之,社会规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更深层地塑造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当某些行为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内化为理所当然的规范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规范究竟反映了社会的哪些价值观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