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氧化催化反应(WOC)不是单纯为了产生氧气,而是为了探索未来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在水分解产氢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水氧化的本质在于:将水转换为氧气和质子(2 H2O → 4 H+ + 4 e− + O2),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催化剂的使用。虽然空气中氧气随处可得,但提升水氧化效率的催化剂,无疑对于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扮演着关键角色。
水的氧化过程比其共轭碱氢氧根的氧化要困难得多。
催化剂的类型主要分为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其中金属催化剂尤为重要。这些催化剂不仅需要在低过电位下快速运作,还需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及低成本,优选环保无毒的组分。
鲁坦水合物催化的水氧化反应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催化剂通常包含双吡啶型或三吡啶型配体。尤其是含有吡啶-2-羧酸的催化剂,其反应速率可达到300 s−1,与光合系统II相当。近期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聚吡啶配体。
早期的钴基WOC催化剂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相对较新的均相催化剂[Co(Py5)(H2O)](ClO4)2则通过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形成[CoIII--OH]2+物种,进而氧化生成CoIV中间体,并最终与水反应释放氧气。另外,钴聚氧金属化合物[Co4(H2O)2(α-PW9O34)2]10−展现出了高度的催化效率,而某些含铁的复合物同样具有良好的催化特性。
许多相关复合物拥有可分解的特性,大多数在几小时内就会降解。
铱复合物[Ir(ppy)2(OH2)2]+虽然展现出较高的反应周期数,但催化速率较低。透过替换ppy为Cp*(C5Me5),可提高催化活性却降低了周期数。水的亲核攻击被认为是形成O2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领域中,铱氧化物作为稳定的主要催化剂,显示出低的过电位。另外,基于镍的氧化物薄膜在接近中性条件下释放氧气,显示出约425 mV的超低过电位及稳定性。 X射线光谱技术揭示了NiIII/NiIV离子之间存在双μ-氧化物桥接,但未发现单μ-氧化物桥接的证据。
钴氧化物(Co3O4)正按着其他钴盐的相似模式进行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稳定且高效的催化剂可以通过将CoII吸附在二氧化矽纳米颗粒上来制备。这些复合物在氧化水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活性,而当其与碳素材进行水热处理后,能显示出优异的水分解效果。
水氧化催化剂的发展无疑在未来的能源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接近创造出能高效转化水为氢能的催化剂,这将使得太阳能和氢能的结合成为可能。想像一下,若未来有数据显示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应用,我们的能源未来将会如何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