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机是一种利用离心力将粒子从溶液中分离的机械装置,其分离效率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粒子的大小、形状、密度、介质的黏度以及转子转速等。透过离心的过程,密度较高的组分会远离离心机的轴心,而密度较低的部分则会向轴心移动。这样的特性使得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完整的沉淀物,称为沉淀(pellet),而沉淀之上的液体则称为上清液(supernatant)。
根据引力作用的基本原理,粒子的大小和密度与其分离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粒子在重力场中沉降时,较大的和较重的粒子将比轻的和小的粒子更快分离。若能够将有效重力场增强,例如通过离心机的作用,粒子的分离速度会被加速,这在工业和实验室中都是十分理想的情况。许多原本需要冗长时间才能达成的分离过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离心速率通常以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表示,也可用加速度以g表示。转速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转换因子取决于离心机转子的半径。事实上,粒子在分离过程中的沉降速度与其大小、形状、离心加速度、固体体积比例、粒子与液体之间的密度差以及液体的黏度息息相关。
离心机方法具有广泛的工业及实验室应用,无论是在分离可混溶材料还是分析大分子水动力特征上都至关重要。
在化学和食品工业中,特制的离心机可以处理不断流动的粒子,将其转化为分离的液体,例如血浆。离心也是铀浓缩的常见方法之一,利用U-238与U-235之间的微小质量差异,对铀六氟化物气体进行分离。
虽然依赖重力进行的分离通常会非常缓慢,但在离心极化时,这种分离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加速度,让粒子在一段时间内因快速转速而被有效地分离。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微型离心机常被用于必须短时间高速离心的生物样品,这些装置通常可以运行至每分钟17,000转。高效微型离心机甚至可以达到每分钟35,000转,使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分生物样品提供高g的加速度。
分离过程的效率可利用不同的离心方式进行优化,例如差异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差异离心法可以根据粒子的密度和大小来分离细胞器和膜。密度梯度离心法则是利用不同密度的介质来提升分离效率,尤其是在需要分离细胞器、膜囊泡或大分子时,有着无可替代的应用。
在生物研究中,细胞分馏通常包括在保留各个组件功能的情况下,以质量为基准将细胞组件孤立开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离心技术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的离心机型,从低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到超速离心机,各自设计用于特定的实验需要。在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中,分析性超离心法可以用于精确地评估大分子的各种特性,如形状、质量和组成,这为我们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
然而,您的研究中最需要分离的粒子,究竟是基于怎样的特性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