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这种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被人类所发现并开始锻造。然而,古代钢铁的制作过程和今天的钢铁工业相比,却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和理念。它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无数的创新与进步,使我们不禁思考:古代人是如何以简陋的工具和技术,自然而然地开创出这一伟大事业的?
钢铁主要由铁和碳组成。与钢相比,铸铁是一种硬而脆的材料,难以加工。而钢则具有可塑性,相对于铸铁更容易成型和运用。单独的铁虽然不足以承受重压,但适量的碳(通常低于1%)能赋予钢铁强度和其他重要特性。除了碳之外,钢铁的制作还需要去除氮、硅、磷、硫等杂质,并添加锰、镍、铬等合金元素,以生产不同类型的钢材。
早在古代,中国、印度和罗马等地的钢铁制作技术就已经开始逐步演变。最早的钢铁制作方法之一是“焰锻”,这是一种通过重复锻打铁块以去除杂质的方法。
在11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种类似于贝西默工艺的系统,这是世界首次对钢铁进行部分脱碳的尝试。这一技术由宋代的政府官员沈括描述,当时他在游历河北地区时,目睹了当地的冶金技术。
15世纪,欧洲开始发展出冶炼过程,这与贝西默工艺共用通风原理。随后,21世纪的钢铁生产方式持续进步,直至形成现代工艺。
现代钢铁生产涉及三个阶段:初级、次级和三级。每个阶段都有多种技术可供选择。
基本氧钢铁生产过程中,碳丰富的生铁被熔化并转化为钢。向熔融的生铁中吹入氧气,能够将部分碳氧化并将其去除。这一过程由1948年Robert Durrer开发,是贝西默转化器的改进版。这项技术使得钢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这一阶段,钢铁生产商将会添加或去除其他元素,进一步调控钢材的化学成分,制造出高品质的钢材。
这一过程中,熔融金属被铸造为钢板、钢卷或其他所需的形状。
根据2021年的估计,钢铁生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11%,每生产一吨钢铁会排放约1.8吨的二氧化碳。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钢铁行业正在寻求显著的减排措施。从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改进制程技术,许多企业正致力于发展“绿色钢铁”。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钢铁需求,也能保护我们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