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特定时间内对某种商品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并不等同于对商品的「渴望」,它同时反映了购买的意愿及支付的能力。需求经常与特定价格和时间段相联系,因为它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流动变数是指随时间而变化的量,因此需求并不是单一的购买行为,而是一系列持续的购买行为。
在探讨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有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家庭(个别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考量的因素被称为需求的决定因素。其中几个主要因素包括:
商品的价格是需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而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则会增加。例如,如果牛奶的价格从5美元上升到15美元,这一显著的价格上涨将使某些消费者无法承担,从而导致需求下降。
相关商品分为互补品与替代品。互补品是在消费一种商品时需要搭配使用的另一种商品,如热狗与芥末、汽车与汽油。如果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下降。另一方面,替代品则是可以替代原产品的商品,如果替代品的价格上降,则被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将下降。
消费者的收入决定了其购买力,因此也是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消费者收入与某商品的需求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收入的增加通常会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增加。但这并非总是如此,因为某些商品可能属于奢侈品,当收入增加时不一定会看到此类商品的需求提升。
消费者对商品的渴望程度越高,购买的可能性越大。这其中包括社会习俗、时尚、广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此不断需要调整市场策略以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对未来价格、收入和商品可获得性等因素的预期同样影响着当前的需求度。例如,假如消费者预期某商品未来会涨价,他们可能会在当下增加购买量以避免未来支付更高价格。
经济政策及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同样影响着需求的变化。
当消费者有资格获得信贷或能够从银行借款时,他们更有可能购买原本无法支付的商品。以印度为例,随着消费者能够轻松地借到购车贷款,该国的汽车需求显著增加。
示范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因模仿他人(例如朋友和邻居)的消费方式而增加的购买需求。例如,近年来,奢侈型汽车和高端手机的需求上升,部分归因于消费者希望跟随潮流。
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人口的大小与构成。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消费者人数就越多,需求自然也会增加。此外,人口族群的需求偏好也会影响市场整体需求的变化。
需求曲线是表达“需求法则”的图示,显示了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趋势。每个点代表特定价格下的需求量。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亦然。需求的价格弹性则是测量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影响的指标,弹性越高,价格变动时需求变化的幅度越大。
特别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相重合,导致需求曲线呈完全弹性。
总而言之,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极为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价格上升时,我们真的会自动减少对某项商品的需求吗?而是因为价格的上升而反而更加好奇、想要拥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