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想过,生活中的某些看似无害的动物,可能会成为致命寄生虫的宿主?这个问题或许会让你不禁产生好奇与忧虑。
Echinococcus granulosus,俗称水囊虫或狗绦虫,属于小杆纲寄生虫。成年期的E. granulosus主要寄生于犬类的小肠中,但其重要的中间宿主包括牲畜和人类,会引发称为囊性棘球虫病的严重疾病,亦即水囊病。这种绦虫的成年体长度介于3毫米到6毫米之间,完整状态下拥有三个段落,包括未成熟段、成熟段和 gravid 段。每个 gravid 段内部平均含有823个卵。 E. granulosus在其头部有四个吸盘,并且有钩状的鞘口。已经识别出几种E. granulosus的变异株,其中除了两种外,其他皆可传染给人类。
「E. granulosus的生命周期涉及狗和野生肉食动物作为成虫的确定宿主。」
E. granulosus的生命周期简单却复杂,确定宿主如狗在其小肠中生长,并释放卵子至环境中。这些卵子经由粪便排出,若中间宿主例如羊等动物在受污染的草地上进食,便有机会感染此寄生虫。最终,感染从中间宿主回到确定宿主,例如藉由频繁喂食内脏食物,如「杂肉」或「器官肉」。虽然这种寄生虫在犬类中的成年阶段无害,但其幼虫的存在对人类来说却可造成相当大的问题。
一旦人类感染E. granulosus,可能会形成囊肿,这些囊肿会在体内缓慢增长,最终导致脏器功能异常、骨骼自发性骨折和其他神经系统的影响。这些囊肿最常见于肝脏、肺部或两者同时受影响,而最初可能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甚至可持续很多年。
「Echinococcus granulosus曾首次在阿拉斯加记录到,但目前分布于全世界。」
当此寄生虫感染到定义宿主后,便开始了一连串的传播过程。当检测定义宿主犬类感染时,常常需要进行尸检或通过使用某些药物进行排尘来确认。人类的诊断则可以通过X光、CAT扫描和超声波进行。根据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印度班加罗尔的Echinococcus granulosus检测率为4.35%。
针对已被感染的人类,治疗方法多样。过去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移除囊肿。然而,由于囊肿中的液体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极为谨慎。在近年来,发展出较不具侵入性的处理方式,包括囊肿穿刺和注射化学药剂。值得注意的是,苯咪唑类药物的化疗也被视为新兴的治疗选择。
「从中间宿主传播到犬类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屠宰管理和监控。」
预防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策略应该从源头着手。将犬类进行驱虫疫苗接种,以防止从中间宿主如羊传播。然而,这类疫苗未必可以完全阻止感染,故需加强对潜在中间宿主在屠宰过程中的监控。同时,保持狗与羊等潜在中间宿主之间的距离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根据数学模型预测,对中间宿主的疫苗接种以及对犬类进行驱虫药物治疗的结合将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
在某些贫困和偏远地区,屠宰后的肉类及内脏的正确处理非常棘手,因此狗经常能轻易接触到农畜的内脏食物,从而促进了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循环。煮沸含有水囊的肝脏和肺部30分钟被提议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以消灭传染性幼虫。
在面对这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寄生虫时,我们应该提高警觉,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自己及周遭的人,还有,你准备好深入了解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