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EBV),正式称为人类伽玛疱疹病毒4型,是已知的九种人类疱疹病毒之一,也是人类中最常见的病毒之一。这种双链DNA病毒是第一种被确定为致癌病毒的病毒,其能在人体内建立永久性感染。 EBV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伴随着极度疲劳、发烧、喉咙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这一情况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之间更加普遍。令人担忧的是,EBV与各类癌症的关联持续被研究。
根据2022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EBV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EBV感染是通过唾液和生殖分泌物的转移进行的。几乎所有人都在某一阶段感染过EBV,随之而来的会是适应性免疫的产生。在美国,约有90%的成年人都有EBV感染的证据。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感染后的“单核症”发病率高达50%。 EBV的感染主要针对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及上皮细胞,一旦初步感染受到控制,病毒会潜伏在个体的记忆B细胞中,持续一生。
EBV的直径约为122-180 nm,由包含约172,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组成,编码85个基因。该DNA被一层蛋白质核壳包围,外面又有一层包装蛋白,即胚层,最外面则是包含树突状糖蛋白和脂质的病毒包膜,这些结构对于感染宿主细胞至关重要。
一旦EBV感染了B细胞,就会进入潜伏状态,在此阶段不会生产病毒颗粒,而是将EBV基因组以环状DNA的形式保留在细胞核中。潜伏期的EBV可通过不同的模式表达其基因,并适应性地改变B细胞的行为,促使其不断增殖。
“EBV病毒在感染的B淋巴细胞中可以实现长期的持久感染,并且不断转变其基因表达模式,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检测。”
EB病毒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最为人知的影响,然而,这种病毒也与许多癌症有关,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等。每年约有20万起癌症案例被认为与EBV有关的经典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更有研究指出,EBV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随着对EBV及其长期效应的了解加深,未来的研究将专注于如何通过疫苗和针对性治疗来预防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疫苗,但针对EBV的抗病毒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
人类对EB病毒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入,它的存在和潜伏机制仍然是科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面对这种已知的致癌病毒,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有效地防止EBV导致的潜在健康风险和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