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獾是一种小型的陆生肉食性哺乳动物,属于獴獾科(Herpestidae)。这个科下有两个亚科,其中Herpestinae包含23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和亚洲的现生物种,而Mungotinae则有11种主要在非洲拥有的物种。这个科的祖先可追溯至约2180万年前的早期新世,并在1910万至1850万年前的期间发生了基因的分裂。
「獴獾这个名称源自于印度对Herpestes物种的称呼,如muṅgūs和maṅgūs等。」
獴獾拥有修长的脸和身体,小而圆的耳朵,短腿,以及长而逐渐变细的尾巴。大多数獴獾呈条纹或灰褐色,少数品种具有明显的毛皮图案,与鼬科动物有着相似的外貌。此外,獴獾的非收回式爪子主要用于挖掘。
这些小动物的眼睛拥有狭长的卵形瞳孔,并拥有一个大型的肛腺,主要用于标示领土和发信号交配状况。獴獾的牙齿公式为3.1.3–4.1–23.1.3–4.1–2
,身体长度在头部到身体的约有24到58公分,体重则介于320克到5公斤之间。
「獴獾被认为是至少四种已知拥有尼古丁酸醯胆碱受体突变,能抵抗蛇毒的哺乳动物之一。」
獴獾的科学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当时查尔斯·卢西安·博纳帕特提出将獴獾归类于啮齿类的亚科。随后在1864年,约翰·爱德华·格雷将獴獾划分为三个亚科:Galidiinae、Herpestinae和Mungotinae。这一划分在1919年获得了瑞金德·伊尼斯·波科克的支持,他将这个科称为「Mungotidae」。基因研究显示Galidiinae与马达加斯加的食肉动物如fossa和马达加斯加猫等更为接近。
獴獾以昆虫、螃蟹、蚯蚓、蜥蜴、鸟类和啮齿类动物为主食,也会摄食蛋类和腐肉。某些品种能够学会简单的技巧,并受到驯化,被饲养作为控制害鼠的宠物。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獴獾被视为神明尼基利姆的神圣动物。」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獴獾与保护人类免受蛇类攻击的神明联系密切。根据巴比伦流传的俗语,当一只老鼠逃到獴獾身边的蛇洞,他会说:“我把你们带来蛇魅子的问候!”獴獾还在古巴比伦的浮雕艺术中出现过,虽然其重要性并不明确。
除了自然界中的角色,獴獾在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鲁道夫·吉普林在《丛林之书》中创作的短篇故事《瑞基-提基-塔维》中,描写了一只年轻的宠物獴獾拯救家庭免受毒蛇侵害的故事。这个故事之后衍生出了多部电影和歌曲,至今仍具吸引力。此外,在亚瑟·柯南·道尔的作品《弯曲的男人的冒险》中,也提及了獴獾作为结局的一个关键角色。
在美国,饲养獴獾作为宠物是被禁止的,这主要是基于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随着獴獾在文化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评估这些小型掠食者在更大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