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一种然而却鲜为人知的作物悄然崛起,这就是黑眼豌豆(Vigna unguiculata)。这种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具有令人赞叹的逆境耐受性,不仅可以在沙质土壤中生长,还能适应干燥的气候。 67%的全球黑眼豌豆产量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等非洲国家,这让它成为资源贫乏农户的重要作物。
黑眼豌豆以其根部结节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资源贫乏家庭的贵重资源,并在与其他作物的间作中展现出色的表现。
黑眼豌豆不仅在生长环境上适应力强,它的全株还可用作饲料,这就是它「豌豆」(pea)这一名称的由来。这种豆类的品种拥有巨大形态多样性,有着从矮小到攀缘型的各种形状,而其主要的用途是收获其高蛋白的种子。除了种子外,黑眼豌豆的嫩叶和未成熟的荚果也可作为食品食用。
黑眼豌豆的历史过程至今仍如同一幅迷雾般的画卷,许多关于其驯化和扩散的谜题尚未解开。考古学证据尚无法确定其早期种植的具体时间,但目前的共识认为,西非可能是它最早的驯化中心,随后进一步的分布可能发源于东非。匈牙利神圣土耳其的农作物推测指出,这种作物约在公元前2300年进入东南亚,并最终传播至地中海地区。
有研究指出,黑眼豌豆在西非拥有最高的多样性,而其演变及驯化的过程或许还潜藏着未被发现的秘密。
历史上,黑眼豌豆的第一份书面记载可以追溯到1798年。随着奴隶贸易的兴起,这种豆类也逐渐抵达了中美洲和南美洲,虽然在美国南部的早期,许多人仍视其为不适合人类食用。
黑眼豌豆主要在贫瘠的干燥土壤中生长良好,这让它在许多其他作物无法生长的咸湿地区变得尤为重要。最理想的生长条件是每年400至700毫米的降雨量,而生长最佳的温度为30℃(86℉)。这些特性使得黑眼豌豆成为西非塞赫尔地区资源贫乏农民的理想之选。
然而,产量不高仍是其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农业害虫的侵扰在非洲尤其严重,可能造成高达90%以上的收成损失。著名的害虫包括豌豆荚蛴螂及豌豆小食专类,这些害虫对作物的各个生长阶段造成威胁。
黑眼豌豆因其丰富的蛋白质而被称为「穷人的肉」,每100克的豆类中可含有25%的蛋白质与微量脂肪。这种作物除了可用于做菜外,还可加工成粉或酱,其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熬汤、做咖喱及压成团团等。非洲的一道传统小吃「koki」就是将黑眼豌豆磨成酱,加入香料后用香蕉叶蒸熟。
黑眼豌豆的饮食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各有其表现,从南部的Hoppin' John到非洲的Dan wake,每一种做法都在讲述着它的故事。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基因改造方面也有所成就,透过引入氢硫化蛋白的转基因技术,农业研究者希望能开发出更具抗性的黑眼豌豆品种。然而,这样的科技应用如何在当地落地,以及如何识别最适合各地农民需求的技术,仍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的影响,作物的适应能力亦需提高,品种选择、作物结构及储存科技等方面都需持续创新。黑眼豌豆无疑仍将在未来的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样的转变将如何影响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