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这门研究摩擦、润滑和磨损现象的科学与工程学科,揭示了互动表面在相对运动中所产生的复杂动态。作为一门高度跨学科的学问,摩擦学继承了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尽管摩擦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摩擦力的理解在古代文明就已有其深厚的根基,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古代科学家能早早领悟摩擦力的奥秘?
摩擦力影响着全球约20%的能源消耗,其影响延伸至运输、制造、发电等各个领域。
摩擦一词源于拉丁文「frictionem」,意即摩擦,涉及各种能产生热量并对抗相对运动的现象。虽然摩擦学这一名词直到1966年才被彼得·乔斯特首次提出,但摩擦力的量化研究可以追溯到1493年。当时,达文西首次观察到摩擦力的两个基本定律,尽管这些发现直到很久后才被正式发布。
格伊姆·阿蒙顿于1699年首次发表了摩擦的两个基本定律:摩擦力与施加在接触表面上的载荷成正比,并且摩擦力与表面接触的实际面积无关。
这些定律在后来被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仑进一步扩展,他考虑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经过历史的演变,摩擦学从单一的机械应用发展到微纳米技术以及生物医学等全新领域,展现出其广泛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性。
摩擦学的进一步发展与1966年出版的「乔斯特报告」密切相关。这份报告揭示了摩擦、磨损和腐蚀对英国经济的重大影响,促使政府成立多个国家级中心来解决摩擦学问题。后续的研究显示,摩擦和磨损在全球能源消耗、经济支出和碳排放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2017年的研究,全球约23%的能源消耗源于摩擦接触,其中20%是为了克服摩擦,而3%则是为了维修磨损的零件。
不仅如此,采用新技术以减少摩擦和磨损能使全球能源损耗降低40%。在交通和发电领域,短期内可望实现25%和20%的能源节省。
在摩擦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是「摩擦系统」。摩擦系统的研究涉及到摩擦、润滑以及磨损等相关参数,这使得摩擦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为可能。
摩擦膜的形成在减少摩擦和磨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是成立摩擦学的一大基础。
摩擦学的历史不仅揭示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亦展示了人类在科学探索中的不懈努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摩擦学在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应用与挑战。今后,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我们能否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摩擦,并利用这一知识以改善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