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理学中,「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MOA)一词指的是药物物质通过特定的生化相互作用,产生其药理效应的具体方式。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会提到药物结合的特定分子靶标,例如酵素或受体。这些受体部位对药物有特定的亲和力,基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在那里发生的具体作用。相对于通过结合受体来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有些药物不与受体结合,而是通过与身体中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互动来产生相应的治疗效果,常见的例子有抗酸剂和泻药。
作用机制的阐明在药物开发中至关重要,尤其是抗感染药物的开发。了解药物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能够预测临床安全性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作用机制的阐述有多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在抗感染药物的开发过程中,资讯的掌握可预测与临床安全相关的问题。例如,造成细胞膜或电子传递链中断的药物,极有可能会引起毒性问题,这种情况与那些针对细胞壁成分或70S核糖体的药物相比,后者在人体细胞中并不存在。了解特定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使得其他药物能以相似的方式制备,同样产生治疗效果,这也成为新药创造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这样的研究方法还能帮助判断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对治疗作出反应。
例如,乳腺癌药物trastuzumab是针对HER2蛋白的,因此医疗单位可以筛检肿瘤是否存在此分子,以判断患者是否能从trastuzumab治疗中获益。
在临床应用上,这一知识使得药物的剂量能更为精确,因为医生可以根据药物对目标通路的影响进行监测。以他汀类药物为例,其剂量往往通过测量患者的血脂水平来确定。透过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医生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多种药物使用,以减少药物抗药性出现的可能性。知道抗感染药物或抗癌药物作用的细胞结构后,医生可以同时施用多种药物,抑制多个靶点,从而降低因微生物或肿瘤DNA单一突变导致的药物抗药性及治疗失败风险。
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药物找出其他适应症。以西地那非(sildenafil)为例,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磷酸二酯酶-5(PDE-5)蛋白,让这种药物被成功地再利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因为PDE-5在肺动脉高压的肺部表达。
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的方法多样,通常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技术路径,包括显微镜方法、直接生化方法、计算推断方法及全奥米克斯技术。
生物活性化合物对目标细胞的表型变化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变化有助于了解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以抗细菌剂为例,目标细胞转变为球状体可表明肽聚糖合成被抑制,而目标细胞的丝束化可表明PBP3、FtsZ或DNA合成受到干扰。这些变化的观察为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虽然目前手动生成和解释数据的时间较长,但随着自动显微镜和图像分析软件的进步,这一问题或许能够得到解决。
直接生化方法包括对某些蛋白质或小分子进行标记并追踪其在体内动态,此方法是寻找小的药物靶点的最直接途径。通过标记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这些生化方法可以用于确定药物的毒性、疗效及作用机制。
计算推断方法主要用于基于计算机模式识别来预测小分子药物的蛋白质靶点。不过,这一方法也能用于找到现有或新开发药物的新靶点。通过识别药物分子的药效基团,可以进行模式识别的轮廓分析,这有助于提供作用机制的见解。
全奥米克斯技术使用化学蛋白组学、反向遗传学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来识别潜在的靶点。此方法利用基因的扰动(例如CRISPR-Cas9或siRNA)与化合物联合使用,确定其敲减或敲除后是否会消除化合物的药理效应。透过这些方法,可以形成有关作用机制的假说,再进行测试。
有许多药物的作用机制已经被确认,例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涉及对环氧合酶的不可逆抑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生成,减少疼痛和炎症。然而,也有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仍然未知。即便如此,这些药物依然能发挥作用,只是未知或不清楚其与受体的互动方式及其产生疗效的具体机制。
虽然「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有时被互换使用,但这两者在表述的细致度上有所不同。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是描述有机体受某种物质暴露后,在细胞层面产生的功能或解剖变化,而作用机制则更专注于药物如何影响酵素或受体的相互作用形式。理解这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背后秘密,不仅能促进新药的开发,也可能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面对未来的药物研发,我们能期待更多未知的药物作用机制得以被揭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