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Li-S电池)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因其高比能量而备受瞩目。在轻量化方面,锂和硫的低原子量使得这种电池的重量与水相近。早在2008年,锂硫电池便被运用于Zephyr 6无人机的历史性飞行中,这是当时升空时间最长的无人太阳能飞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硫电池有望取代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主要因为前者提供了惊人的550 Wh/kg的能量密度,远超锂离子电池的150-260 Wh/kg。
锂硫电池的惊人能量密度意味着单位重量的能量储存能力可以远超现有技术。
锂硫电池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使用硫替代成本较高且能量密度较低的钴或铁化合物,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锂硫电池使用金属锂,而非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插层,能在能量密度上获得更大提升,因为金属锂的使用减少了其他物质的需求。同时,由于活性材料的逐渐漏出,锂硫电池的充放电循环会受到影响,并导致电池寿命的降低。
自2000年代初,科学家对锂硫电池的稳定性展开了大量研究。至2020年,来自莱斯大学的科学家展示了一种基于硫化碳阴极的电池,在经过1000次循环后还能保持超过70%的电量。此外,德州初创公司Zeta Energy在2023年宣布,其基于硫化碳阴极的锂硫电池已被多个国家实验室独立验证,不再受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影响。这一技术的突破为锂硫电池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锂硫电池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是其主要的衰退原因,这一技术的突破是未来的希望。
锂硫电池的化学反应是其功能实现的核心。在放电过程中,锂金属从阳极表面溶解并与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形成多硫化物,随后在充电时再以锂回到阳极。这一反应虽然高效,但也伴随着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固体电解质界面的不稳定成长,加速了树枝状锂的生成,最终导致内部短路。除了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反应外,阳极和阴极之间的体积变化也成为了电池设计上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逐步探索出多种改良方案。例如,某些研究将碳纳米纤维与硫融合以增强导电性,这样的材料不仅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还降低了了多硫化物的流失。此外,研究表明添加基于糖的阳极助剂,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阴极的多硫化物链释放对阳极的污染。
目前的实验已显示出,特定的电解质和改进的材料可以将锂硫电池的寿命提升到1000次以上。
即便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非线性的充放电响应,锂硫电池往往需要配合微控制器和其他安全电路来进行管理,以避免过快放电引发的危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于2021年和2022年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电解质和界面稳定剂可以显著增强电池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其商业化前景。
各方资源目前正被投入到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Example 公司如Sion Power和OXIS Energy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在与航空航天业的合作中,Sion Power的锂硫电池已在实际条件下经历过飞行测试,显示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然而,仍然有待克服的障碍包括多硫化物的溶解及电解质的化学稳定性等问题。
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技术的创新,锂硫电池的市场前景逐渐明朗,推动着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未来的几年内,锂硫电池或将成为电池技术的新标杆,挑战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地位。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我们不禁要问:锂硫电池能否真正实现广泛应用,成为下一代电池的主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