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对症药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对于常见的烧药,尤其是扑热息痛(Paracetamol,亦称乙醯氨基酚)这一非麻醉性镇痛及退烧药,更是深受大众与医疗专业人士的青睐。然而,对于其真实的疗效及使用必要性,医学界却存在着不少争议。
扑热息痛被视为一般治疗轻至中度疼痛及发烧的首选药物,然而其实用性在不同情况下却并不相同。
首先,扑热息痛的抗发热效果在成人中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导致其在降低发烧方面的实际好处仍然不清晰。有文献指出,这一药物在缓解感冒症状中,其对鼻塞或流鼻水的效果微乎其微,无法改善喉咙痛或流感的症状。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扑热息痛在治疗感冒时可能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
研究发现,扑热息痛在重症患者中的体温降低幅度仅为0.2-0.3°C,且对死亡率并无显著影响。
接着讨论其疼痛缓解效果,虽然扑热息痛在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却资料不足,许多专家因而对其长期使用的有效性表示怀疑。尤其是在肌肉骨骼疼痛、腰痛等情况下,扑热息痛的疗效仅为微弱且临床意义不大。
美国风湿病学会与关节炎基金会指南建议,扑热息痛对于短期使用有其适用性,但常规使用需要监测肝脏毒性。
在临床应用中,扑热息痛的副作用相对较少,然而,它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急性肝衰竭,这在西方国家已日益成为主要的药物过量原因之一。据统计,扑热息痛中毒在美国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急诊就诊,显示出其使用时的危险性。
在孕妇用药方面,扑热息痛的安全性也受到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孕期使用扑热息痛与胎儿的发展和妊娠结果之间可能存在风险,然而,在合理剂量下使用其又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因此,专家呼吁应在必要时采用最低有效剂量使用此药。
这一系列的争议提示我们,虽然扑热息痛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药物,但其使用效果与安全性需视具体情况更为审慎的考量。是否每次感冒或小疼痛都需使用扑热息痛,或许是我们在未来应更加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