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晶体在连续光照下突显出独特的现象,这被称为闪烁现象,这一过程不仅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也引发了对其背后机理的深入探索。研究显示,这些特别的材料会随机地开启与关闭其光致发光,即便在恒定的光源下,这种行为也称作为「光致发光间歇性」。
纳米晶体是一类新型的光学材料,可以视为「人造原子」。它们的光学能量光谱是可调的,并可以根据晶体的大小进行改变。随着晶体尺寸的增加或减小,发射的波长也随之变化,这与传统半导体材料如砷化镓不同。这种不可思议的可调性,与纳米晶体的光学稳定性和成长的化学灵活性,促成了其在低阈值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及生物成像等多种应用上的广泛使用。
1996年首次报导的闪烁现象显示了纳米晶体在持续光照下仍会随机地切换光致发光。这一发现出乎意料,并且阻碍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利用这些晶体进行生物成像或激光应用的进程。当纳米晶体被照射时,光子会激发出电子-孔对,接着再结合并发射出一个光子,这一过程称为「辐射重组」。但若纳米晶体带有电荷,则会导致非辐射的奥杰重组,使得发出光的能力几乎完全被抑制。
调查显示,这种充电与中和的过程,至今仍未完全理解。一个光激发的载流子(电子或孔)必须从纳米晶体中弹出,而在随后的某个时间,剩余的电荷会回到纳米晶体中,恢复整体的电荷中性,进而恢复辐射重组。
为了消除纳米晶体的闪烁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其中一种方案是通过在纳米晶体的核心周围增长厚厚的半导体外壳来抑制纳米晶体的离子化。然而,虽然这种方法能显著减少闪烁现象,但根本的原因——非辐射的奥杰重组,仍然存在导致闪烁现象依然无法彻底消失。
目前,科学家们采取了几种方法来研究纳米晶体的闪烁行为。一种方法是透过单晶体或单量子点来进行特征化,搭配强大的显微镜与视频设备进行观察。另外一种方法则是使用大量的量子点,并透过统计的方法来发展出有关闪烁的资讯。
这些研究的进展让我们对纳米晶体的矛盾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纳米晶体的闪烁行为不仅是科学探索中令人着迷的现象,还对未来的技术应用提出了挑战。科学家们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现象,让纳米晶体在未来的科技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