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称为平衡)被定义为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其平衡状态的能力,这一能力被称为韧性。虽然社群稳定性和生态稳定性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但社群稳定性仅仅是指社群的特征。事实上,一个生态系统或社群在某些性质上可能是稳定的,而在其他方面却不稳定。
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科学文献中对此已有大量记载。
科学研究主要描述了草地植物社群和微生物社群的稳定性。然而,并不是所有自然界中的社群或生态系统都是稳定的,专家们指出了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在伊斯奥尔·罗亚尔岛上出现的狼和驼鹿之间的关系。噪音也在生物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决定他们的时间动态。生态稳定性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1970年代理论生态学的发展,相关术语的使用范围拓展到了多种情境中。
1997年,Grimm和Wissel对167种定义进行了清查,发现了70个不同的稳定性概念。
为了厘清这一主题,他们提出将生态稳定性替换为更加具体的术语,如不变性、韧性和持久性。要完全描述并理解特定类型的稳定性,必须进一步细致分析,否则对于稳定性的表述将会缺乏可靠性。而对于如掠食者-猎物所形成的周期性振荡生态系统,应该描述为持久且具有韧性,但不能称为不变。尽管如此,一些学者则认为定义的多样性体现了现实和数学系统的广泛性。
当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度被用一组微分方程处理时,可以通过在平衡点进行线性化来检测稳定性。 1970年代,罗伯特·梅(Robert May)使用了这一稳定性分析方法,运用雅可比矩阵或社群矩阵来研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梅以随机矩阵理论为基础,将稳定性分析应用于大型生态系统。
梅的稳定性准则表明,动态稳定性受到多样性限制,这一限制的严格程度与交互作用的波动幅度有关。
近年的研究扩展了梅的观点,建立了生态模型的相图,如广义的洛特卡-沃尔特拉模型或消费者-资源模型,并利用随机矩阵理论、腔体方法和其他受旋转玻璃物理启发的方法。虽然任何生态系统的特征都可能随时间而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些仍然保持不变、震荡、达到固定点或呈现其他可被描述为稳定的行为。
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例如,遗传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对环境扰动的抵抗力。在社群层面,食物网的结构也会影响稳定性。最近观察到的稳定性-多样性取舍,体现在人类和海绵宿主环境中的微生物社群中。这些研究表明,在大型和异质的生态网络中,稳定性可以通过动态雅可比集合进行建模,显示出规模和异质性可以在面对环境扰动时稳定系统的特定状态。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然充满谜团。不同的参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的结构使得稳定性的研究成为生态学的一项重要挑战。我们的生态系统会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