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科学界,赫布定律(Hebbian Theory)被广泛接受,作为解释神经元之间如何形成联结的重要理论。 1950年代初,唐纳德·赫布首次于他的著作《行为的组织》中提出此理论,他指出“同时活动的神经元会彼此连结。”这句话意喻着神经元的联结强度会随着它们的协同活动而增强。
赫布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颗神经元(称为神经元A)经常刺激另一颗神经元(神经元B),这将导致神经元A与神经元B之间的突触效能增强。
这一理论试图解释“大脑是如何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在学习与记忆形成的背景下,赫布定律成为了关键的神经生物基础。赫布强调,当神经元A在时间上先于神经元B发放信号时,这种因果关系才能真正发生,这让他的方法论预示了后来的尖峰时序依赖可塑性(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STDP )概念。
赫布定律所强调的「时序」元素让我们理解到,只有在神经元的活动排序上适当时,神经元间的联结才会加强,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同时活动的概念。
赫布定律的许多实证研究显示,这一理论对于揭示联合学习的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当不同神经元同时活跃时,这种现象将导致它们之间的突触强度发生显著增长。这一机制与我们的学习过程息息相关,并支持一些无疏漏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教育与记忆重建的领域中。
赫布定律不仅仅限于单一神经元的关联,还延伸到赫布所描述的细胞集成(Cell Assembly)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两个经常同时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元系统,将会相互增强联结,从而促进彼此的活动。这一概念揭示了神经元之间不仅是单独相互作用,更是一个复杂互动的集成体。这一想法的延展是对“学习痕迹”(Engrams)形成的探索。
一些研究表示,当系统的输入模式产生重复的活动时,构成这些活动模式的神经元会日益强化彼此的联结。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联结的神经元组合形成了一个自动联想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痕迹。这一结论表明学习过程并非偶然,而是生物体内在增加的互联性所导致的结构变化。
自动联想的概念不仅能解释记忆的形成,还为理解神经系统如何高效处理信息提供了解释。
当代的研究者如埃里克·甘德尔等,也利用赫布学习原则来探索神经元的变化及其生物机制。甘德尔的工作特别集中于海洋腹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显示出赫布学习在突触间的调变效应。尽管对于脊椎动物的研究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但赫布学习的过程在生物模型中得到了印证。
尽管赫布学习原则提供了形成联结的一种有力解释,但它仍存在局限性。该理论未能充分考虑抑制突触的参与,并且无法解释反因果的脉冲序列。此外,并非仅有活跃的神经元A和B间的突触会发生改变,周边的突触也可能受到影响,这使得很多神经可塑性的形式属于非赫布模型。
许多神经可塑性的模型无法完全覆盖赫布学习的潜在机制,这促进了新理论的形成,例如BCM理论和Oja法则等进一步解释神经学习的过程。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有效融合不同的学习原理,将可能为我们理解大脑探索无监督学习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在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中,我们能否揭开神经元间复杂关联的更深层秘密,以理解大脑的学习与记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