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价铬(Chromium VI)是化学成分中含有+6氧化态铬的化合物,其致癌潜力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报导,在1985年,全球大约136,000公吨的六价铬被生产出来,这一巨大数字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随着使用的增加,许多职业的工作人员面临着接触六价铬的风险,从而增大了患肺癌等疾病的可能性。
自然界中,六价铬很少见,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几乎所有的铬矿石都会经过加工转化为六价铬化合物,如二铬酸钠。这类化合物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包括染料、涂料、墨水和塑料中的染料、作为防腐剂加入的涂料和电镀工艺中的铬酸等。
“六价铬在金属镀层行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镀铬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温作业,这些高温可将铬氧化至六价状态,从而增加了其致癌风险。”
许多科研颁发机构已经明确指出,六价铬是致癌物质。职业暴露的人群,包括处理含铬产品的工人,以及不当焊接或研磨不锈钢的工人,面临着健康危害。研究显示,这些工作人员增加了罹患肺癌、哮喘,甚至皮肤及鼻腔损伤的风险。
“六价铬的结构类似于硫酸根,进入细胞后,经由非酶还原反应直达三价铬,而在这一过程中会造成DNA损伤,引发突变。”
在欧洲,由于六价铬的危害性,许多国家限制了其在电子设备中的使用。在美国,依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对于六价铬的空气暴露限值定为5微克每立方米,而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则建议限制至0.2微克每立方米。显然,对于六价铬的规范和监管不容忽视。
许多地区的饮用水中检测到了六价铬的存在,例如加州于2014年就特别针对六价铬设立了饮用水标准。根据最新资料,环保署尚未对六价铬的最大污染物浓度设定标准,这使得危害仍然存在。
除了监控,研究人员还在持续寻找有效的六价铬去除技术。目前,包括某些金属有机框架和活性污泥的实验显示出对六价铬的去除潜力。
在澳大利亚,2011年Kooragang Island的工厂泄漏了大量六价铬,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类似事件在孟加拉和希腊的工业区中也有所耳闻,这些地方的养殖和供水系统遭受到了严重污染。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环保规范的加强,人们对六价铬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但仍需更为严苛的监管。人类活动和工业排放造成的六价铬污染,仍然是未来需要重视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探究和规制六价铬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未来人类如何能更好地平衡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