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需求攀升的当下,锂空气电池(Li–air)凭借其理论上的高能量密度,迅速成为业界焦点。锂空气电池是一种金属-空气电化学电池,通过锂在阳极的氧化和氧在阴极的还原反应产生电流流动。这种电池利用锂和环境中的氧进行反应,据说其能量密度有望媲美内燃机汽油。
理论上,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到约40.1 MJ/kg,即11.14 kWh/kg,这使它在电动车使用方面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潜力。
根据现有的研究,锂空气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也相当可观,范围约为6.12 MJ/kg(1.7 kWh/kg)。这一数据远超目前商用的锂离子电池,理论上能够支持重达2,000 kg的电动车行驶约500公里。然而,要实现商业化,锂空气电池仍需解决实际功率和循环寿命等重大挑战。
锂空气电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0年代,当时主要被视为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潜在电池供电来源。尽管如此,由于技术挑战使得这一概念沉寂了几十年,但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该技术于2000年代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锂空气电池的技术进步引人瞩目,但其面临的挑战,如电池充电时间、水分敏感性以及对Li2O2物质的导电性不佳,仍然是商业化的重大障碍。
锂空气电池通常由阳极、阴极及电解质组成。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移动,电子则通过外部电路完成电力工作。在充电过程中,锂金属在阳极上沉积,并在阴极释放氧气。
锂金属相比其他金属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是主流的阳极选择。锂阳极在情况良好时其高特定容量(3,840 mAh/g)无疑是其优势之一,但也面临着如锂金属与电解质反应、树突状锂的风险等挑战,这类问题可能会降低电池性能和寿命。
目前,多方正在寻求通过新型电解质材料或改良介面设计解决这些树突状锂造成的负面影响。
阴极的泄气是锂空气电池技术的核心之一,氧气的还原反应对电池效率至关重要。研究指出中孔碳配合金属催化剂能有效增强阴极的还原动力学和特定容量表现,这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可提供更好的性能。
目前,对于锂空气电池的电解质设计,主要有四种路径:水性酸性电解质、水性碱性电解质、非水质质子电解质及无水电解质。每种电解质都有其优缺点,例如:水性电解质能避免阴极堵塞,但锂金属对水的反应却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混合水性-无水的电解质设计则试图结合两者的优势,创造一个更为安全且有效的锂空气电池。
锂空气电池面临的挑战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外,还有可靠性、经济性以及市场接受度等。随着对更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不断增加,科研界和相关企业正全力以赴解决这些难题。 \
锂空气电池的理论潜力和实际应用前景诱人,但要使其在电动车市场获得成功,仍需克服许多技术和市场障碍。未来的锂空气电池究竟能否成为电动车的主流选择,以及如何实践这一理想,仍然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