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集群,这些存在于0到2奈米尺度的原子精确晶体材料,正日益成为现代科技研究的焦点。这些微小的材料常被视为合成过程中比较大的半导体或金属纳米晶体的稳定中间体。尽管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探讨这些纳米集群的晶体结构及其在更大材料成核与增长机制中的角色,但它们的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
纳米集群被认为是连接原子与纳米粒子之间的桥梁,拥有类似分子的特性且不展现表面等离子行为。
纳米集群与常规材料如块状金属和纳米粒子有明显的不同。当金属纳米集群的尺寸进一步缩小,其能带结构变得不连续,分解为一系列离散的能级,类似于分子的能量级。这一特性使纳米集群在电子、光学及化学反应等领域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性能。
许多科学家认为,稳定的纳米集群如巴克敏斯特富勒烯(C60)在早期宇宙中已经存在。追溯历史,首批发现的纳米集群离子可追溯至1930年代的Zintl相。至1950至60年代,科学家们首次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合成纳米集群,利用低温下的强分子束进行超声膨胀。
纳米集群的稳定性受到其原子数量、价电子数量和包裹支架的影响。 1990年代,Heer及其同事利用超声膨胀技术中,发现特定质量的金属纳米集群是稳定的,这短暂被称为“魔法集群”。这些魔法集群的核心大小与原子壳层的封闭相对应,并受惠于特殊的电子性能,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纳米尺度下,大部分纳米集群的原子是表面原子,这使得它们的磁性表现与块状材料大相径庭。
纳米集群的合成主要集中在固态介质和水相介质中。在固态中,利用分子束及质量分选技术,几乎可以合成出任何元素的纳米集群。相对地,在水相介质中,纳米集群的合成通常需要两步骤:首先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零价状态,其次对纳米集群进行稳定化,避免其聚集成更大颗粒。
纳米集群拥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及反应性特性,让其在生物影像、催化反应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们的高度生物相容性和亮度,使得纳米集群能够成为细胞标记的理想候选者。此外,利用其特殊的反应性,纳米集群在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分析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性能。
金属纳米集群在显示出卓越的催化性能后,往往在应用中展现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纳米集群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能研究将会不断提升。未来,这些小型材料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