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是指新生婴儿在临产前或出生后的四周内所获得的感染。这些感染可能透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婴儿,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感染,亦或是在出生后接触环境中获得。新生儿感染的症状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也可能需要数周后才显示出来。某些感染,如HIV、乙型肝炎和疟疾等,则可能要到更晚的时候才会显现症状。
感染的征兆包括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烦躁、嗜睡、持续哭闹及皮肤疹。
造成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母亲以往的感染史、早产(妊娠少于37周)及母亲的羊水早破,这三者都会显著提高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性。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尤其容易受到感染,而尽管早产婴儿的风险特别高,但任何新生儿都有可能发生感染。
透过产妇筛检及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目前对新生儿感染的治疗多数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进行。这些感染不仅令家庭感到困扰,也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便迅速进行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病原体的识别已经改善,但新生儿的死亡率却并未随之下降。
新生儿感染的征兆包括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烦躁以及无法增重等。这些症状尤其在新生儿早期出现时,值得特别注意。感染通常依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性败血症(EOS)和晚发性败血症(LOS):早发性败血症是在生命的72小时内出现的症状,通常来自母亲的病原体,而晚发性则是出生后72小时以后的感染。
母亲肠道或泌尿系统中的细菌如B型链球菌(GBS)和大肠杆菌(E. coli)通常会导致新生儿感染。 GBS是造成许多早发性感染的主要细菌,其经常在怀孕期无任何明显症状下存在于母亲的肠道和生殖道中。若检测呈阳性,则会为母亲提供抗生素以防止传染给新生儿。
大肠杆菌感染增长的趋势可能是因为不再注重GBS感染的防护,而急性新生儿死亡的增加主要受到极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的影响。
母婴之间的病毒传染亦十分普遍,艾滋病毒(HIV)及巨细胞病毒(CMV)是最常见的例子。与此同时,单纯疱疹病毒(HSV)及风疹等病原体也可能造成新生儿的健康风险。对这些病毒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的认识,对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
在一些极低出生体重的婴儿中,系统性真菌感染常常是院内感染,且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风险特别高。此外,母亲若在怀孕期间感染了疟疾,也可能通过母乳或胎盘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都是提高新生儿感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他的母体因素包括韧带膜炎、GBS携带情况及羊膜破裂时间过长等。这些因素通常在分娩过程中增加了新生儿接触病原的风险。
感染伴随着炎症反应,这对于治疗和康复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当感染在母婴之间传播时,母亲和新生儿的炎症可能会同时引发,有时会形成双重的感染风险。最近研究发现,大约61%的产妇若出现羊膜炎,则可能会感染病原。
因此,适当的产前筛检及治疗能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但这真的能减少所有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