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治疗,或称为补充氧气,是一种医疗用途的氧气治疗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氧气治疗被应用于急性低氧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丛集型头痛等病症。而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囊性纤维化患者中,氧气疗法的应用更是不容忽视。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氧气,如何才能有效地调控氧气的浓度?
氧气是正常细胞代谢所必需的,但过高的氧气浓度可能导致氧气毒性,进而引起肺部损伤和呼吸衰竭。
医院和急救服务经常使用氧气治疗来应对多种疾病。针对急性情况,氧气必须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来精确调整。例如,大多数患者的目标饱和度应在94%至96%之间,而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则应设定在88%至92%之间。根据2018年的一项研究,当血氧饱和度超过96%时,氧气疗法应停止,且在90%至93%之间时不应开始发放氧气,因为过高的氧气浓度与急性病患的死亡率有关联。
氧气治疗对于某些急性病症是必要的,例如一氧化碳中毒与心脏骤停时应尽可能提供高饱和度的氧气。
在急性疾病的处理上,如呼吸衰竭或重创,氧气治疗的需求格外明显。特别是在跌打损伤或过敏反应等状况下,立即的氧气补充可以显著改善病情。而在慢性病的情况下,如COPD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在急性加重期间需要额外的氧气。
对于一些患者而言,氧气的使用必须谨慎调整,尤其是在慢性病患者中,例如接收氧气后可能会提升二氧化碳的蓄积风险,而导致呼吸驱动力的减弱。此外,透过谨慎的剂量调整可改善通气与灌注比,从而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
虽然氧气治疗有着多种益处,却也有不当使用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丙烯中毒、肺纤维化及酸性吸入性肺炎的患者中,氧气疗法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在这些情况下,氧气疗法会加重病情。
对于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氧气的供应也必须加以限制,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害或并发症发生。
氧气的供应方式包括液态存储和压缩气体存储等。其中,液态氧是透过低温储存,以便随时使用。而实际上,大多数病患在接受氧气治疗时,是透过鼻导管和面罩等设备进行供氧。这些设备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不同浓度的氧气,从1升/分钟(LPM)到更高的流量配置。
尽管氧气本身并不具引燃性,但是高浓度的氧气环境确实会增加火灾爆炸的风险,特别是在与可燃物质接触的情况下。因此,在医疗环境中对氧气的使用必须谨慎,包括对储运设备的严格管理。
氧气的过度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例如婴儿在接受高浓度氧气后,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病变。此外,接受大量氧气的病人中,也有报告指出可能发生癫痫等症状。这些副作用显示了氧气疗法的风险所在。
氧气疗法的确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但其精准调控却至关重要。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病症,对氧气疗法的适当管理与应用,都需要考量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安全问题。这让人思考,未来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找到更加高效、安全的氧气治疗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