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约翰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家之一,生活于1709年到1784年,其生平与著作带有不小的神秘色彩。作为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辞典编纂者,他的贡献可谓举足轻重,至今影响着现代文学。
约翰逊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的利奇菲尔德,母亲在给他生下的时候已经40岁。这段不寻常的怀孕让家庭对他的健康感到担忧。在婴儿时期,约翰逊曾经罹患过被称为「王者之恶」的疾病,接受过皇后的触摸,但这场仪式最终未能治愈他。由于这次经历,他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这一点后来被广泛提及,并在生后引发对他间歇性抽动症的猜测。
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代表了一段时代的精神,使我们得以窥见18世纪的文学深度与复杂性。
约翰逊早期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不确定性,曾尝试在多所学校任教,但由于缺乏学位而屡屡受挫。最终,他以助理教师的身份在马克特·博斯沃斯的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他自尺度之末不久便因与学校管理者的争吵而辞去职位。在工作的空档期间,他与作家理查德·萨维奇相交甚笃,并以悲剧性的命运为背景,共同在伦敦的贫民窟中生活。
他的生活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小说,充满了艰难与永恒的追求。
1746年,约翰逊与出版商签约,开始编纂《英语辞典》。尽管他最初曾自信地表示可以在三年内完成,但事实上他耗时八年才完成。此辞典被广泛认为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并被后世的学者们赞誉不已,成为研究范畴中的里程碑。
在他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创作过程中,《英语辞典》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文化与语言发展的一部史诗。
1763年,约翰逊结识了诗人詹姆斯·博斯威尔,这段友谊对他的晚年生活影响深远。博斯威尔以其对约翰逊生活的详细记录而闻名,后来使我们对这位文学巨星的认识更加立体。博斯威尔的传记回顾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约翰逊的形象避免了神话化的过程,并展示出他真实的一面。
约翰逊在晚年成为了名人,他的健康状况不佳,面临了不少疾病的侵袭,特别是他那未被诊断的抽动症带来的困扰。在他去世于1784年后,他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力却持续增长。他被视为英国文学批评的唤起者,甚至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
约翰逊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文学的深刻探索,他的思想从未随时间流逝而褪色。
撒母耳·约翰逊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严谨与人性的悲剧,他的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与思想。正如他所说过的那样,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能否透过这位文学巨人的背影,去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