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M模型,即Hicks–Hansen模型,是一个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二维模型。这个模型揭示了在封闭经济下,利率与产出之间的短期关系。 IS曲线(投资-储蓄)和LM曲线(流动性偏好-货币供应)交点的出现,显示出一种所谓的「一般均衡」,其假设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在IS–LM模型中,需求冲击(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将影响产出,并为固定或僵固价格下国民收入变化提供解释。
这个模型被广泛使用,作为稳定化政策的潜在水平建议工具。
IS–LM模型首次由约翰·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并由阿尔文·汉森进一步发展,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IS–LM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主导框架。尽管今天很多高级经济学的课程和研究已经不再使用该模型,但它仍旧是在大多数本科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重要教学工具。
进入1980年代和1990年代后,货币政策逐渐未如IS–LM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将货币供应视为目标,而是直接目标利率。因此,现代的IS–LM模型解释更为复杂,有些版本甚至将LM曲线解释为显示中央银行利率选择的水平线。
这种调整反映了当代中央银行行为的更真实状况。
IS–LM模型是在1936年9月的经济计量学会议上首次介绍的。当时,罗伊·哈罗德、约翰·希克斯和詹姆斯·米德共同提交了试图总结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的数学模型。希克斯根据哈罗德的论文草稿创造了IS–LM模型,并在其著作《凯恩斯与古典学派:建议的解释》中展示了该模型的初步形态。
IS–LM模型成为宏观经济教学的核心工具,并在后续的讨论中扮演关键角色。
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起,虽然通胀并非重要议题,但随着1970年代通胀上升,该模型的对通胀的忽视变得问题重重。这导致模型的扩展,逐步融入经济中总供给方面的概念,如AD-AS模型。该模型逐步演变成一个可用于短期与中期经济分析的工具,为古典与凯恩斯的观点提供了双重解释。
IS曲线显示利率如何影响计划的投资,从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 IS曲线的斜率向下,显示在比较低的利率下,投资和支出会增加,最终会提高国民收入。而LM曲线则显示流动性市场的均衡点,即货币需求等于供应的情况。 LM曲线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向上倾斜。
IS曲线显示投资如何受利率影响,而LM曲线则描述了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代表着国内生产总值和短期利率的独特组合,显示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这种平衡是经济学家分析市场动向和设计政策的重要基础。
当前,经济学家在教学中逐渐选择将IS-LM模型的LM曲线替换为显示中央银行利率水平的曲线,这样的改变使模型在描述央行政策影响时更加清晰。而且,这些改变也反映了对于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重新思考。
这一变化使得IS-LM模型的现代形式更符合当前的经济实践。
在近年的学术研究中,与IS–LM模型相似但名称有所不同的模型也逐渐出现,如IS-MP模型,该模型用来描述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这显示出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持久影响力,尽管其形式和解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尽管IS-LM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理念仍然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探索宏观经济的多样性及其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个模型依然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未来会有更多新形式的模型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