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失业率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该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比尔·菲利普斯提出,并未明确将失业与通胀联系起来,但后来的经济学家将其延伸至通货膨胀的预测。这种短期的失业与通胀之间的权衡关系,成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在面对1970年代的滞胀现象时,这使得经济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通过统计分析,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工资变化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这为后来关于通胀与失业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菲利普斯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英国1861年至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1960年明确阐述了通胀和失业之间的关联,指出当通胀率高时,失业率往往较低,反之亦然。这一理论也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在长期内并不总是成立的。
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失业的现象,这被称为滞胀。当时的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费尔普斯则主张,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仅限于短期内,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政策并不会持续减少失业率。这一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经济调节的看法,促使中央银行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在长期内,工人和雇主将考虑通胀,导致失业回到自然率。」
尽管在201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似乎已经减少,但该曲线仍然被中央银行用来了解和预测通胀。研究显示,虽然短期内低通胀与低失业之间有一定的权衡,然而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却显得不那么强烈。因素之一是通胀预期的影响,工人和企业在制定决策时会考虑未来的通胀预测,这使得失业率无法在长期内有效地低于其自然水平。
在今日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们逐渐淘汰了原始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修改为考虑通胀预期的形式。这被称为「预期增强菲利普斯曲线」。许多现代模型表明,在短期内,通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长期内,经济则会回到自然失业率,无论通胀率如何。
「经济学家们现在的共识是,货币政策无法在长期内持续降低失业率。」
此外,最近的研究显示,低通胀环境下失业率的增加可能会更明显,因为工人在面对企业要求降薪的压力时,对实际工资的容忍度会变高。这引发了人们对通胀与失业关系的重新思考。
从长期策略的角度来看,理解和预测通胀的挑战仍然是当前经济学家面临的主要课题。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如何平衡失业与通胀的关系,成为了当代经济政策的关键。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未来的菲利普斯曲线会如何演变?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