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极体,亦称为Esaki二极体,是一种基于半导体材料的二极体,因其展示出某种形式的“负电阻”特性而引人注目。这一现象源自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 1957年,这项技术的发明者Leo Esaki与Yuriko Kurose在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现今的索尼)首次提出了隧道二极体的概念,并于1973年因对于电子隧道效应的实验性展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隧道二极体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也为后来的电子装置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隧道二极体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的P-N接面二极体截然不同。一般而言,半导体二极体在正向偏压下能够导通电流,而在反向偏压下会阻止电流的流动。相反,由于隧道二极体的P-N接面非常窄(约10纳米),在正向偏压作用下,电子可以通过量子隧道效应成功越过P-N接面,并进入导带,这使得其具备了特殊的性能。
在增加的正向电压下,隧道二极体显示出了一个「负微分电阻」的区域:随着电压的上升,电流却出现下降,这是隧道效应的直接反映。当电压超过一定的转变点,二极体就会转变为一般正常二极体的运行模式,可以有效地导通电流。这个特性让隧道二极体在多个应用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包括高频振荡器和放大器。
隧道二极体具有低电容的特性,使其在微波频率的范围内运行比一般的二极体和晶体管更为高效。
隧道二极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许多需要高频触发信号的地方,如超高频电视调谐器、示波器中的触发电路,以及高速度计数电路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1977年,Intelsat V卫星接收器内部甚至使用了微带隧道二极体放大器,其在频率范围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尽管隧道二极体的功率输出通常有限(仅有数百毫瓦),但它们在某些高辐射环境中则显示出优越的抗辐射能力,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用于太空等极端环境。隧道二极体的寿命也相当引人注目,许多自1960年代以来制造的样品仍能正常工作,这代表其在稳定性上的优势。
隧道二极体在微波放大、频率转换等应用中展现了相当大的潜力,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的半导体设备也开始取而代之。
虽然隧道二极体的便利性与性能已被多种现代半导体器件所超越,像是场效应晶体管等三端器件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但隧道二极体仍在特定领域中保持其独特的地位。隧道二极体能够运行在低功率的操作下,使其仍具备不小的市场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古老技术的持续存在,是否代表着一种半导体技术的长青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