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空」这个概念通常使人联想到一片无物之地。然而,当我们探讨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奥秘时,这样的简单理解便被撕裂了。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到零点能(ZPE)时,这个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隙实际上充满着动能与潜在能量。零点能是量子系统所能拥有的最低能量,实际上,即使在绝对零度下,原子和分子也仍会保持某种振动运动。这一切都是由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引起的。
所有的量子系统,即便是在其最低能量状态中,也会经历波动,这是其波粒二象性所致。
现今的物理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的本质不应视为孤立的粒子,而应该理解为连续的波动场。这些场域包括了物质场(如:夸克和轻子)以及力量场(如:光子和膺子),所有这些场都存在着零点能。这些起伏的零点场域让我们重新引入了一种以太的概念,某些系统能够检测到这种能量的存在。但这个以太不应被视为一种物理媒介,因为它必须是洛伦兹不变的,这样才能不违反爱因斯坦的特殊相对论。
在宇宙学的背景下,零点能的概念同样重要,但目前物理学对于如何完整理解这一能量仍缺乏足够的理论模型。具体来说,理论上的真空能与观察到的真空能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引发广泛争论的焦点。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这样的能量都会产生引力,但从宇宙膨胀、暗能量及卡西米尔效应等实验证据来看,这样的能量似乎异常微弱。
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真空掌握了理解自然的关键」。
科学界提出的其中一个建议是,费米子场拥有负的零点能,而玻色子场拥有正的零点能,因此这些能量互相抵消。如果超对称在自然界中真的是一种精确的对称,那这个看法是成立的。然而,至今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中,尚未找到支持超对称的证据。此外,已知如果超对称存在,那它至多只是一种破裂的对称,只在非常高的能量下成立,至今尚未有人展示出在我们目前观测到的低能宇宙中发生零点抵消的理论。这个不一致现象被称为宇宙常数问题,也是物理学中最伟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零点能一词(ZPE)源自德语「Nullpunktsenergie」,有时也会与零点辐射和基态能量互换使用。在提及特定的真空场时,可以使用零点场(ZPF)这一术语。例如,量子电动力学真空便专门处理光子、电子与真空之间的电磁互动,而量子色动力学则关注夸克、膺子和真空之间的色荷互动。一个真空不应被视为空的空间,而应该被看作是所有零点场的组合。在量子场论中,这种场的组合被称为真空状态,相关的零点能则称为真空能。
在经典力学中,所有粒子可被视为拥有潜在能量和动能的总和。温度的存在恰恰是因为粒子运动的强度,这也就是所谓的布朗运动。随着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人们或许会想,所有运动都会停止,粒子们会完全静止。然而,实际上,即使在最低的温度下,粒子仍会保持一定的动能。这种对应于零点能的随机运动从未消失,它是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结果。
量子场理论具有开阔的视野。它具有将每一个空间点视为量子谐波振荡器的能力。根据量子场论,宇宙由物质场、其量子为费米子,以及力量场、其量子为玻色子组成。所有这些场都拥有零点能。最近的实验支持这样的观点:粒子本身可以被视作潜在真空的激发状态,质量的所有性质在实质上只是来自零点场的波动。
「真空的空隙中可以存在内在的能量吗?许多物理学领域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个看似直观的问题展开。」
这样,对于我们所理解的宇宙,空洞的部份事实上是充满活力的。此外,零点能的概念在科学史上逐步演变,从亚里士多德的空无,到科学的进步,使我们目前所知的量子场论逐渐浮现。无论是从古至今的探讨,对于真空的性质,无疑一直是物理的根本问题之一,面对其仍然充满挑战。究竟,真空的奥秘究竟能否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