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美国作家伊莉莎白·吉尔伯特出版了她的回忆录《吃、祷、爱》,这本书不仅捕捉了她在离婚后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她在义大利、印度和印尼展开的环球旅行。该书自发布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待了187周之久。
这本书描述了一位女性如何从婚姻的阴霾中走出,寻找自我的过程,她跨越国界,深度体验了各地的文化与饮食。
吉尔伯特34岁的时候,拥有一切:教育、家、丈夫和成功的写作生涯,但她却在婚姻中感到不快,最终选择了离婚。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恋情后,她心中充满了失望与孤独。决心改变现状的她,选择了展开一段充满冒险的旅行。
吉尔伯特形容她这次旅行为「一场惊人的个人奇迹」,她希望通过书写这本回忆录来获得资金支撑她的环球之旅。
吉尔伯特在义大利度过了四个月的时间,这段期间她将《吃》转变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是享用当地的美食,还是沉浸在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她随着每一口的美食,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妙不可言的快乐。
在义大利的每一次用餐,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滋养,她透过美食重拾自我,重新认识生活。
接下来的三个月,她来到印度,寻求灵性上的启发,这是《祷》的探索。她深入冥想及修行,期望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救赎。随着灵性与现实的冲突,吉尔伯特在这段旅程中不断寻找着自我平衡的方式。
最后,她来到印尼的巴厘岛,寻找生活的《爱》的意义,并最终爱上了一名巴西商人。这段感情的甜蜜与挑战,为她的旅行划上了一个复杂的句号,让她在爱中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元。
吉尔伯特的这段旅程不仅是外在的探索,更是她内心重生的过程。
随着这本书的热卖,哥伦比亚影业在2010年制作了同名电影,并由茱莉亚·罗伯兹主演。电影延续了书中的主题,呈现了吉尔伯特的个人成长及探索之旅。不过,电影对书籍中部分细节的阐述造成了不同的评价,许多影评人对于是否忠实于原著表示质疑。
正如评价所言,「这部可读性强的回忆录不仅有趣,还为人们提供了反思自身人生意义的契机。」
在观众对电影的反响中,许多人对吉尔伯特的故事引发共鸣,认为其旅行的意义和体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引发思考。然而,这也引来了部分批评,呼吁注意吉尔伯特所代表的特权与不平等问题,特别是经济条件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影响。
一些评论者指出,「《吃、祷、爱》并不是第一本这类书,但它却是一个典范,展示了女性在追求精神与存在意义上的那些努力和挑战。」< /p>
整体而言,吉尔伯特的故事触动了许多女性的心灵,让她们重新思考自我、生活与爱的关系。随着她的探险,我们不禁会问:在追寻自我与幸福的旅途中,我们能否获得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