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推断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但在当今数据驱动的时代,这亦带来了许多困惑。
在科学研究中,因果推断的定义是确定一个现象对另一个现象的独立影响。这与相关推断的主要区别在于,因果推断会分析当一个因变数发生改变时,效变数的反应。因此,探讨为何事物会发生的过程有时也被称为病因学,并可用科学的因果记号进行描述。
许多科学领域广泛研究因果推断,并在近几十年中有了数个方法学创新。然而,因果推断的挑战尤其在于当实验不易或难以进行的情况下,更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科学领域中。随着方法论的进步,许多设计用于特定学科的因果推断方法也被引入其他学科,成为其常用工具。
尽管如此,科学界在确定因果关系的适当方法上依然存在着大量辩论。资料显示,许多科学家所得到的相关性结果容易被错误地归因为因果关系,且使用不正确的方法学及故意操纵分析结果以获得统计显著性也引起广泛关注。
进行因果推断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可被反驳的虚无假设,随后用统计方法进行测试。这种测试一方面采取频率主义,通过统计方法确定数据在虚无假设下出现的机率,而贝叶斯推断则用来确定独立变数的影响。
在进行因果推断时,重要的是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因此,研究因果性的重要性在于解释潜在的因果机制及其在数据变化中的影响。
许多流行的因果推断框架包括:因果派模型、Pearl的结构因果模型、结构方程建模和Rubin因果模型。这些模型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流行病学等领域。
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因果机制的验证,主要目的是在这些实验中控制其他变数,并针对所关心的变数进行操作。若实验仅因处理变数变化而产生了统计显著的效应,这便能为该处理变数的因果效应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当传统实验方法受限时,研究者会使用准实验的方法进行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专注于定义人群中的健康和疾病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其因果关系。虽然Koch的法则在19世纪就被用于判断微生物是否为疾病的原因,但20世纪以来,Bradford Hill标准被引入以评估微生物学之外的变数因果性。
在进行因果推断的工作中,研究者经常需配合具体的疾病特征来理解和识别病因,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关联。透过与疾病的分子病理特征连结,流行病学得以更为细致地寻求因果关系的证据。
在因果人工智慧中,因果推断是一项重要概念。借助于证据不对称的特征,电脑科学家努力从联合观察数据中确定因果关系。此过程中,噪声模型被用来检视两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这些模型通常假设没有其他原因会造成Y的变化,并且X与其噪声E没有共同原因。
社会科学领域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定量框架纳入因果性评估。在这方面,Gary King等人所著的《设计社会调查》对政治学有着显著影响,倡导研究者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以进一步明确他们所关注的主题。
虽然在经济和政治科学中,因果推断面临很大困难,但仍有多种方法在这些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使得社会科学研究的因果推断方法愈发多样化。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大量关于科学不端的批评,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能遵循正确方法的研究者。这不仅是因为复杂系统中因果关系不易识别,还因为在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对因果性的不当解读可导致结果的极大偏差。
随着对因果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如何在科学研究中正确评估因果性也成为了重要课题。考虑到目前因果推断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改进我们的方法以确保因果推断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