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性格类型指的是对个体的心理分类。不过,与性格特质相比,性格类型的存在一直是极具争议的课题。一些理论认为,性格类型存在定性差异,而性格特质则是定量差异。这导致了关于个体之间的根本区别,比如内向型与外向型人群的划分。
有效的性格类型分类能增进对个体的理解,而不是像刻板印象那样削弱这种理解。
有效的性格类型模型能提高对人类行为的预测能力,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心理学的文献中对于分类人类气质及性格的各种模型已有大量研究。然而,性格障碍的分类却更偏向精神医学——这一专业通过《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定义疾病取向。
心理学中,"性格类型"这个术语并未得到一致应用,并引发了不少困惑。由于性格测试的结果往往落在常态分布上,而非明确的类别,这使得性格类型理论受到心里学家特别是心理测量专家的批评。有研究比较了性格类型测量工具(如MBTI)与性格特征测量工具(如NEO PI),结果发现后者对性格障碍的预测更具有效性。这些问题使得性格类型理论在心理学界渐渐失宠。
许多研究者现在认为,用少量离散类型来解释人类性格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
早期的性格类型指标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系统,后来还有著名的A型和B型性格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急躁、以成就为导向的人被归类为A型,而随和、放松的人则属于B型。最初该理论认为A型人格的个体更易罹患冠心病,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发展心理学家 Jerome Kagan 对于性格类型指标理论的支持力颇高,他认为害羞和内向的孩子应被视作具有抑制气质,这种气质质与其他孩子存在质的不同。虽然性格特质理论的学者在解释中经常使用“类型”一词来描述那些在特定性格特质上得分极高或极低的人,但他们的核心观点始终在于人格特质的持续性差异。
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理论中的贡献可谓深远,他在《心理类型》一书中详细分类了心理功能。荣格的理论从他想调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开始,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不少现代性格测试,如MBTI及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都源于荣格的理论。
荣格指出,心理类型决定并限制一个人的判断。
荣格将个体分为理性(思维和感情)和非理性(感知和直觉)的两对功能。他认为这些功能以内向或外向的方式表现,形成了八种可能的心理类型。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个体差异,还与对社会行为的解释紧密相连。
最近的研究显示,对担忧的倾向与荣格的内向和情感维度显著相关。内向的人通常更为谨慎,而外向的人则表现得更具社交性、适应性。这些心理类型的知识不仅帮助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也使得临床实践中的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
性格类型的标签有时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个体的理解,那么,这种对性格的简化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