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教育强调所有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一理念与教育平等或教育公平有所不同。此概念源于特殊教育,并以个别教育计画(IEP)或504计画为基础,认为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能提升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成功,继而促进他们在生活中的成功。包容性教育的背后哲学,并不排斥特殊教室和特殊学校的存在,而是著重于发展所有学生的全人教育,让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表现和在教育任务中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我们如何被他人看待和评价的深远影响。当我们预期被视为低下,能力似乎会减弱。」
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全心参与,并尊重每位个体的社会、民事和教育权利。这种包容性并不仅限于身体或认知障碍,同样适用于能力、语言、文化、性别和年龄等多样性的人群。事实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4项认识到需要建立安全的包容性学习环境,这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包容性教育的历史根源与「整合」和「主流化」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些概念曾在许多教育政策中被广泛讨论。整合主要关注有障碍的学生如何进入普通学校,而主流化更是针对所有学习者在一个共同环境中的参与,不过过去的整合模式往往更重视各方对于融合的「准备度」。因此,包容教育强调的是让每位学生都有权参与,而学校则有责任去接纳每位学生,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得到强化。
虽然包容性教育曾被视为能够提升成就的模式,但它的实施远非成本较低。实际上,包容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要减少学生的需求,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最合适的环境中学习。为了提供适当的支持,学校需要足够的资源与配置,包括:
在包容教室中,学生一般会与同龄的同学一起学习,无论他们的学术水平如何。教师常常会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同龄的非特殊需求学生之间的友谊,并透过各种技巧来建立班级社群。这些技巧包括使用游戏来促进社群关系,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并通过讨论个别差异来处理教室中的多样性。
「在一个多元的社区中,没有哪一类型的学生比另一个更优越。」
全包容学校的模式非常罕见,这类学校不再区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项目。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旨在促进所有学生一起学习的环境。包容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更是一场为提升所有学生学习机会的努力,也是全球多个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然而,实施包容性教育并不是没有挑战。许多学校仍在探索如何在保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同一环境中学习。最终,包容性教育不仅是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承认,更是对所有学生多样性和潜能的尊重与支持。那么,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如何界定与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