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动力学中,超音速速度是指超过音速五倍以上的速度,通常被定义为马赫数(Mach number)5及以上。这种速度下的飞行器会遇到一系列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在速度提升至超音速阶段时并不明显,但在超音速与超超音速之间却变得不可忽视。一些物理过程,如气流的分子离解和电离等,对于飞行器的设计和动力学行为都提出了挑战。
「当飞行器进入超音速区域时,热量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始产生显著影响,使得流体的性质发生变更。」
超音速的流动特征相较于亚音速和超音速流动有其独特性,其中包括:
随着飞行器马赫数的增加,形成的冲击波后面密度也随之增加,这会导致冲击后的体积因质量守恒法则而减少。结果,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冲击波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
随着马赫数的提升,冲击波的熵变化也会加剧,这会导致强烈的熵梯度和高度涡旋的流动,并与边界层混合,影响流场的稳定性及热环境。
在高马赫数的环境下,由于粘性耗散的结果,流体会出现非平衡化学流动的性质,包括分子振动的激励、分子离解和电离等。这些因素会引起对流和辐射热通量的增强,从而进一步影响流场的热力学状态。
航天器进入超音速区域时,所需处理的流动行为会增添复杂度。一般NASA将马赫数10至25之间称为「高超音速」,而超过马赫25的速度被定义为再入速度。进入这些速度范畴的航天器有:重返地球的苏联「索尤兹」和美国「龙」太空舱;已运行的太空梭,以及正在开发中的各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对于高超音速流动,除了马赫数之外,动力学还考虑了其他相似性的参数,这使得高超音速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气动力学。」
在高超音速流动的分析中,研究人员会使用多种相似性参数来简化大量不同情况的分析,以便于辨别相似性的流动特征。当前在高超音速流动中,温度的增加使得真实气体效应成为重要的考量,而这也使得在流动状态的描述上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在高超音速流动中,根据流动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流动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各个区域的划分虽然不甚明确,但各自对流动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随着对高超音速技术的逐渐了解,未来的挑战将持续集中在如何改善航天器的设计,提升耐热性和安全性。这将要求科研人员需更加深入探索熵层、黏性效应以及高温化学反应等现象对飞行器性能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是为了推进我们对航空科学的理解,更是为了实现更高效能的飞行器设计。
在探索超高速度的未知领域时,我们或许需要再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航天器能否在低和高马赫数之间找到最佳的运行平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