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支持小组中,成员们通常会提供各种非专业且非物质的帮助,帮助彼此应对特定的共同特征,这通常是一种负担。这种小组中的成员因拥有相同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分享应对策略、增强自我感觉以及创造社群感。帮助的形式可能包括提供和评估相关信息、分享个人经历、倾听和接受他人的经历、提供同情理解以及建立社交网络。支持小组还可能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或参与倡导活动。
支持小组能够在各自在生活中创造出共鸣,帮助成员找到彼此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经历的共鸣,并能激励彼此。
虽然正式的支持小组似乎是现代现象,但这些小组在某些方面补充了传统的兄弟会组织(如共济会),并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以前的大家庭的支持功能之上。其他类型的组织则专注于支持某些事业,这些更常被称为倡导组织、兴趣小组、游说小组等。举例来说,工会和许多环保组织都是兴趣小组。本文所提的支持小组专侧重于与同伴进行的互助支持。
支持小组透过多种方式在成员之间维持人际联系。传统上,小组会面对面聚会,保持对话互动的规模。支持小组也通过印刷的通讯、电话链、网际网路论坛和邮件名单来保持联络。有些支持小组纯粹是在线上运行的。某些支持小组的会员资格是受控制的,需要申请和支付会费,而其他小组则「开放」,允许任何人参加公告会议或参与网上论坛。
自助支持小组是完全由成员、通常是志愿者且具备相关经验的人组织和管理的。这些小组也可称为友谊小组、同行支持小组、非专业组织、互助小组或互助自助小组。最常见的是12步骤程序的小组,如匿名戒酒协会及心理健康自助小组。专业运营的支持小组则由专业人士主导,这些专业人士通常不会与成员分享相同的问题,例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或神职人员。这些主导者控制讨论并提供其他管理服务。这类专业运营的小组常见于医院、药物治疗中心和矫正机构等的制度性场所,这些小组可能在特定时间运行,有时会收取参加费用。
如果是针对某种疾病、身份或预感,支持小组可以提供信息,充当经验交换的平台,并可能成为受影响者及其家庭的公共关系声音。例如,针对高智商或LGBTQIA+个体的群组在包容性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基于身份或预感连接人们。对于较为暂时的问题,如丧亲或偶发的医疗状况,支持小组则可能更倾向于帮助涉及的人克服或推进他们的状况/经历。
自1982年以来,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支持小组的场域。关于在线自助支持小组的讨论也是电子治疗的先驱,研究指出「这些小组的持久成功坚定了计算机媒介交流的潜力,可以促进敏感个人问题的讨论。」透过一项对头颈癌病患的在线支持小组的有效性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参加在线支持小组能促进健康相关生活品质的提升。
找到合适小组仍然困难。一位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指出,缺乏质量目录以及许多支持小组未被搜寻引擎列出,这使其变得困难。
多项研究显示互联网在提供社会支持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有慢性健康问题的群体。尤其在面对不常见疾病时,尽管地理距离遥远,却能创造出社群感及互相理解,并分享知识。根据伦敦大学的亨利·波茨,这些在线支持小组「对患者而言是一种被忽视的资源」。
许多研究集中于讯息内容,而重要的是参加小组对个体的影响。波茨抱怨,这些小组的研究落后,特别是由面对问题的人,而非研究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士设立的小组。用户自发的小组可以分享健康专业人员可能忽略的实用知识,并影响个体找到、诠释及使用信息的方式。有多项研究表明,网上支持小组的参与者在心理上获得了安慰。
这些类型的支持小组可以为人们在各自的生活或经历中带来解脱,对于共同面对挑战的人来说,同行者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