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刻意思考或记忆的,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能够归因于一种被称为程序性记忆的潜意识力量。程序性记忆是指一种隐性记忆,通常是指那些不需要意识控制下便能轻松执行的技能和动作,如骑自行车、打字、甚至是开车等日常行为。
程序性记忆能够帮助我们自动化许多复杂的任务,使我们能够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重要事物之上。
程序性记忆的形成是通过重复练习某些行为,让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将这些复杂的动作编程为自动化的行为。想像一下,当你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时,你可能会感到不安,必须专注于每一个动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变得自然,甚至你可以在骑车的同时和朋友交谈。
心理学家将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相对立,陈述性记忆是指那种可以明确表达和描述的记忆,例如历史事件或事实知识。这两者的区别对于理解人类记忆系统至关重要。 Fitts模型中提到技术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主阶段,这告诉我们程序性记忆的深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在认知阶段,个体需要理解所学的技能,通过分解技能来掌握它;而在自主阶段,技能已变得自动化,个体的表现不再需要过多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人们都树立了程序性记忆在技能获取中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一过程。例如,压力和焦虑有时会导致“自我专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高度熟练的技能者也会在表现上出现“打嗝”或失误。
研究者发现,这些情况在运动、表演艺术等领域尤为明显。例如,许多专业运动员在关键赛事中可能会战绩下滑,这被称为“踩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压力增大时,运动员可能会不自觉地回到他们的思考过程中,这样反而影响了他们的程序性执行能力。
即便是自然而然的技能,有时仍会因外部压力而受到影响,这说明了程序性记忆的脆弱性。
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有效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也能突破学习的瓶颈。例如,在某项任务中,学习者若能观察到他人如何更快速地完成任务,便可能获得新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运用于未来的表现中。
总之,程序性记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能够在潜意识中流畅地完成各种技能,节省了大脑的资源,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于其他更重要的事务。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在追求自动化技能的同时,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忽略了那些可能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过去经验和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