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打开相机或手机,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影像形成过程在运作。数位影像的形成不仅需要考量几何和光学的因素,还涉及到模拟信号转换为数位信号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个像素都能完美呈现出最真实的色彩。
影像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将三维物体映射到二维影像平面上的过程,这每一点都和物体上的某一点一一对应。
在数位影像的形成中,照明是首要因素。不同的光源,如阳光、灯泡或发光二极体,将光照射在物体上。接着,受照物体表面的影响,光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回来。例如,对于粗糙表面,反射的光会根据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进行散射。BRDF是一个描述入射光与反射光比率的函数,并随着入射角和波长的不同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理想的表面,其BRDF的大小为R/π,其中R是该表面的反射率。
接下来,影像的视场与镜头的焦距、高度和形状有着密切关联。影像的最大延展与镜头的焦距来决定了镜头的视场。这就为影像提供了几何上的约束,而这种约束又进一步限制了影像的品质。
透镜的光圈限制了每一影像点的光收集,这通常被称为f-stop或f-number。
在数位影像系统中,感测器的角色至关重要。随着光线聚焦到感测器上,连续的影像会被像素化。每个像素都会积累入射的光,并生成一个与光强度成比例的电子信号。若感测器是黑白的,则积累后的影像会呈现为灰阶图像。如果是彩色影像,则会覆盖一层马赛克的彩色过滤器,例如Bayer过滤器,从而实现色彩的重建。
影像品质的好坏取决于几何和光学的因素,例如像素密度、透镜像差以及光圈的衍射等。
另外,在影像的品质评估上,调制转移函数(MTF)是一个关键指标。MTF测量了影像平面上正弦变化的能见度,受到镜头的光学特性及像素化的影响。对于每个透镜,MTF是光圈特性自相关函数的表现,涵盖了有限孔径和镜头像差的影响。
当然,人眼的影像形成过程也非常独特。人眼的透镜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焦距的需求调整形状,从而聚焦于不同距离的物体。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人眼在面对各种光线和景物时,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个细节。
眼睛的透镜与普通光学透镜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弹性,这让它能在不断变化的视距中保持影像的清晰。
在数位影像形成的背后,无论是影像的几何特征,还是感测器的性能,甚至人类视觉的特性,这些都在共同作用下,让每个像素都散发出色彩的奇迹。人们对影像品质的感知,经常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然而,这一切的科学知识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看似瞬息万变的影像呢?